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教案.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  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第二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妇女服式风格,有窄瘦与宽博之别,   深衣: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释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庾信《美人春日》诗曰:“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描绘出其披戴后的形象,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履: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如陆机《织女怨》中“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等诗句。新疆阿斯塔那墓中曾出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见其履式与精工。《烟花记》中还提到一种尘香履,“陈宫人卧履,皆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尘香”。其鞋头样式,有凤头、聚云、五朵、重台、笏头、鸠头等高头式,露于衫裙之外,既可免前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男女都这样穿着。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质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由于首饰讲究,导致发型日趋高大,以至设假发而成为名叫“蔽髻”的大发式。再或挽成单环、双环和丫髻、螺髻等。 第三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这种短衣长裤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释名》释裤即为“绔也,两股各跨别也”,以区别于两腿穿在一处的裙或袍。观其服式,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之气。随着南北民族的接触,这种服式很快被汉族军队所采用。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可谓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但因为裤形过于博大,还是有碍上召或军阵急事。于是,为兼顾两者又派生出一种新的服式—缚裤。   缚裤:《宋书》《隋书》中讲道,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裲裆:《释名.释衣服》称: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