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 1 一、学界对汉代礼学两种不同趋向的区分 2 二、汉代礼学两种趋向的融合现象――个案研究 6 (一)关于叔孙通 6 (二)庆氏及其后学、后苍及其师承 8 三、汉代礼学两种趋向融合的原因探析 10 文2:白酒营销的分层化趋势 12 参考文摘引言: 19 原创性声明(模板) 19 文章致谢(模板) 20 正文 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 文1: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 汉代礼学存在偏重古礼研究和偏重当代礼制建设的两端,前者可称为汉代礼学的学术性趋向,而后者则是实用性趋向。两种趋向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其区别体现在前者重古礼,而后者重今仪,前者学术性强而后者实用性强;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融合的。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现象加以描述分析,并尝试推究其因。 需要预先说明的是,汉代的礼学主要是指《礼经》学,即专门研究《仪礼》的学问,包括《仪礼》本经,以及当时尚未升格为经的二戴《礼记》等融合了古礼与后师学说的传记,相对于《周礼》为古学来说,又可称“今文《礼》”。由于《周礼》在两汉的大多数时期没有在官学中取得重要地位,汉代《周礼》学仅在私家流传,故本文专门围绕《礼经》学展开,并径称之为礼学。 一、学界对汉代礼学两种不同趋向的区分 《史记》言及汉代礼学发展时,有如下记载: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成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汉书》字句略同(唯“容”作“颂”,字通,《史记索隐》云音“容”),并补叙了萧奋以后的礼学传习情况: 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苍、鲁闾丘卿。苍说《礼》数万言,号日《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鲁夏侯敬,又传族子成,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旃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杨荣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历来研讨汉代礼学的学者无不重视《史》、《汉》的记述,主要观点也都由这两条资料生发而来。 现代学者中较早系统论述汉代礼学史者是洪业。1932年,洪氏为其主编的《(仪礼)引得》作序,根据《史记?儒林传》的记载对汉代礼学进行了分类: (司马迁)叙述汉初礼学状况,至可致信。细玩《儒林传》文,礼学盖有三途。一曰,有汉朝廷之仪节;此叔孙通参杂古礼与秦仪之论著也。一曰,鲁人颂貌威仪之礼容;此徐氏父子门徒之所以为礼官大夫者也。一日在孔子时已不具,迨秦火而益残之《礼经》;此高堂生之所能言,徐襄之所不能通,徐延之所颇能而未善之《士礼》也。 洪业言汉初礼学“盖有三途”:朝廷仪节之学、礼容之学和《礼经》之学。至于后来的礼学发展,他并朱再作区分。自此后,少有探讨汉代礼学分类的文章,不过学者一般将之分为两类。 1944年,钱穆发表《两汉博士家法考》,其中第十节“宣元以下博士之增设与家法兴起”对汉代中期的礼学有所论述。在引录《汉书》中与前引《史记》大致相同的一段文字后,钱氏指出:“后苍以前,治《礼》者多善为容而不通经,其人率为大夫,不为博士。大夫与博士同为礼官,同属太常,而自有别。”尽管此处没有专论礼学分类,但观其文意,可以断言钱氏采用的是大夫、博士二分法,他所说的“大夫”对应注重实际操作的礼学学者,而“博士”则对应以传习《礼经》为业的学者。钱氏此处所论可能是受了清儒沈钦韩、王先谦的启发,沈著《汉书疏证》一书曾提出“博士、大夫皆礼官”。王先谦《汉书补注》流传颇广,该书引据沈说,还先于钱穆确认博士一职属于太常。 1964年《武威汉简》出版,陈梦家所撰叙沦谈及汉初礼学情况,也提到“当时只有讲究当世朝廷仪节的和行礼时善为仪容的礼官,少有专治《礼经》如博士伏生之于《尚书》者”意和钱穆相似,且已明确将洪业所分的前两项――朝廷仪节之学与礼容之学合并,并统称他们为“礼官” 1990年,沈文倬发表《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礼)的传授》一文,是现代礼学研究领域具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