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建设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PAGE 27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技艺新传人
曹晓峰
曹晓峰是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蓝印花布老字号“曹裕兴”的第五代传人,前不久她和父亲曹建雄一起被认定为南通非遗传统技艺蓝印花布传承人。曹晓峰祖上创办“曹裕兴”到现在已经160多年,当时取名“裕兴”,就是希望“裕国财源通中外,兴隆事业达华洋”,五代人一直在努力实现这个梦想。陈莹 徐艳梅
??祖辈口口相传的技艺
??清朝道光年间,余东人曹国忠创办“曹裕兴”染坊,在其影响下,仅二甲镇就有20多家染坊陆续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人曹建雄重新成立了“曹裕兴蓝染坊”。走进染坊,印着蓝白分明各种图案的布料悬挂在屋内,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之一,最早见于汉代,俗称“药斑布”“浇花布”。二甲蓝印花布制作有十多道工序。将刮好浆的白布没入池中,不一会儿挑起,随着布匹被缓缓取出,上面的颜色也渐渐地由黄变绿,再慢慢转蓝。“这个步骤叫‘放风’,是蓝靛被氧化的结果,也是染蓝的关键所在。”曹建雄说。除非是缠在一个铁架子上的布匹,不然哪怕是同一天使用同一染缸染的布匹,所染的蓝色都会不一样,所以“放风”的次数要凭感觉来判断,而这个感觉需要多年经验的。“我们祖上没有什么实物留下来,都是口口相传的技艺。”曹晓峰说。
??蓝印花布的“代言人”
??从小穿行于无数的染缸之间,耳濡目染,曹晓峰对蓝印花布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情,而且正因为这种熏陶,大学时她选择了美术这一专业。所以“曹裕兴”的很多式样特别是新花样都是她设计出的,其中加入了时尚元素,面料从棉扩大到麻、丝、纱等,产品也从衣服扩大到头饰、胸花、窗帘、抱枕、镜框画等方面,颜色也由以前的蓝白两色发展到蓝、浅蓝、白三色,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现在穿蓝印花布的人很少,曹晓峰却穿着蓝印花布的裹裙,提着蓝印花布的包包,用着蓝印花布封面的笔记本……做起了蓝印花布的“代言人”。
??因为原料天然、工艺复杂,蓝印花布的价格不菲。据了解,真正用蓝草染成的布匹,12米一卷的,价格最低在800元左右。支撑着“曹裕兴”延续是来自国外高端市场的订单。这种乡间的土布变成了奢侈品。
??想让蓝印花布走向大众
??在曹裕兴蓝染坊里,工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纪最轻的是曹晓峰的弟弟曹庆峰,也40岁了。“现在工人难请,一般人没有这个手艺做不来,即使免费培训,因为工资没外出打工的高,许多人也不愿意来。”曹晓峰说。
??“技艺上要传承,图案上要创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蓝印花布重新走向大众。”曹晓峰的努力不仅在于创新,还在于教学。二甲中学有一门《蓝印花布》的校本课程,就是曹晓峰教授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高一(8)班的季玉华说:“这门课从初一开始上,我很喜欢,那清新的花纹让人产生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我知道现在没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门手艺,但是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尝试。”
??曹建雄端坐桌前,一把刻刀三转两转,一只灵动的凤凰就出现了。“这是‘第一夫人’彭丽媛穿的蓝印花布服装上的图案,叫凤穿牡丹团花,这些日子有不少人打电话来订这种图案的布。”曹晓峰高兴地说,这或许是古老的蓝印花布焕发青春的一个机会。
耿延祯
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博兴蓝印花布的图案大多来自民间,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剧人物等。2009年,由博兴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蓝印花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记者采访了蓝印花布的老传人耿延祯老先生,听他讲述了蓝印花布“凤凰涅”的过程。
当年染坊遍地,户户都用蓝印花布
今年62岁的耿延祯住在博兴县北关社区,家里到处都能见到蓝印花布。耿延祯告诉记者,家族里从1828年曾祖父那一辈就开染坊制作蓝印花布了,自己的蓝印花布技术是跟着父亲耿洪绪学习的,当时家里就是以此为生,“虽然印染花布赚的比较少,但是用的人很多,那个年代包袱啊、被套啊、结婚和生日的时候都会来印染花布,应用面很广泛。当时也没有别的什么花色,所以蓝印花布是很受欢迎的。”
耿延祯告诉记者,自己因很喜欢蓝印花布这门技术才坚持到现在。当年文革的时候破四旧,那些老版几乎全被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