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演示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个主要倾向: (1)社会学应是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既包括宏大方面,也包括所谓琐碎方面。 (2)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 * 二、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 其理论“革命”依旧建立在与社会学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思潮的特殊“联系”上 1.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常人方法学对帕森斯的“颠倒” ;从“反帕森斯理论”过渡到“后帕森斯理论”。 * 2. 现象学和现象学社会学影响最大。帕森斯为其设定问题,现象学提供解决思路。胡塞尔和舒茨:“构成”立场。 3. 维特根斯坦对“规则”的批判性分析。受日常语言哲学影响,形成谈话分析支派。 4. 符号互动论:戈夫曼与他的常人方法学弟子;尤其是“日常接触”和“互动仪式”。 * 三、常人方法学的历史与流派 历史: 1.1954年加芬克尔参加一项对陪审团的研究而诞生了常人方法学; 2.1960年代繁荣时期; 3.1975年“科学革命阶段”结束,进入常规化时期 流派: 与主流社会学的外部分歧掩盖了内部不和 1.“情景派”和“语言派” 2.“意义取向”和“实践取向” * 第二节 关于社会秩序问题 一、对帕森斯的批判和社会行动的规则问题 帕森斯的秩序观:规范秩序-内化-事实秩序 这一“规范内化模式”的三个命题: (1)稳定社会秩序依赖行动者遵守规范; (2)规范或规则是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规定的; (3)作为社会秩序存在基础的规范,关键是内化的道德规范。 * 加芬克尔:帕森斯的行动者只是一个“判断傀儡” 对上述三个命题的“颠倒”: (1)一再出现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益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 (2)规则并非先于行动,而是在行动之后,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 (3)若存在社会“秩序” 基础,那也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 * 二、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 社会学似乎是研究社会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实的,然而实际情形恰恰相反,传统社会学对此“视而不见”。舒茨例外,常人方法学追随他。 (1)行动的权益性。如何使其“成就”“可见”?“破坏实验”。 (2)行动的场景组织,或行动的局部性。与“情境论者”区别。 * -空间局部性。任何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 -结构局部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与“情境论者”的区别。 -局部索引性。情境总是指向别的情境,永无终结。超越宏观-微观二元分立。 * (3)索引性(indexity) 核心概念,用以描述日常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对规则问题的关注密切相关。 特点是“无尽的索引性”。 这是“一艘无底只船”。 * (4)行动的反身性(reflexivity)和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 行动分为可和不可看到、描述和理解两部分 规则对行动的作用是认知的,而非规范性的 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 行动、说明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实践整体 * 三、对社会结构的论述 很少用“社会结构”,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形成而非形态。符合社会学晚近的发展趋势,开风气之先。 -反对“物化”的结构观,在“具体性”和“过程”中发现社会 -社会结构位于日常生活的局部实践之中 -关注形式结构。它独立于特定的行动者,具有同一性和稳定性。 * 第三节 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 一、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1960年代对社会学主流的三个方面批评: (1)怀疑新实证主义能够阐明社会生活; (2)社会学家要反思自己的著作及其认识论基础和文化后果; (3)反对科学和民俗知识(folk knowledge)之间分立。 对此常人方法学的批评最严厉、最彻底 * 加芬克尔的三点主张: (1)区分“日常生活态度”和“科学理性态度” (2)实际的社会学研究并未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和程序 (3)社会学者不仅对此没有自觉,反而自认优越。故称传统社会学为“民俗科学” (folk science) 。 * 二、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特点 1. 关于彻底反思性。“常人方法学无差异”,但存在着悖论: 常人方法学家同样处在相互交织的“索引性”之网中,不可能彻底地无所涉入。 “超验人类学家”该如何选择? 2. “回到事物本身” 。这一原则派生出两个取向: 方法的独特适当性。防止“系统方法系统地使现象消失”。 描述取向。使现象成为“可见的” 。 * 第四节 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和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是否主观唯意志论 传统主体论:意义-行动 常人方法学:行动-意义 二、常人方法学是否微观社会学 对传统社会学的“素朴性”的批评 “局部”与哈贝马斯的 “生活世界” 社会实践既产生微观结构,也产生宏观结构,还产生二者“连结”的方法 三、影响与价值:日益为主流接受;同时即面对自身问题。 * 第七章 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 宏观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布劳构造理论的

文档评论(0)

liuha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