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和词的起源.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广泛的文化交流等原因之外,统治者的支持和重视也是重要的原因。太宗、高宗、武后等都深通音乐舞蹈,他们在政治上还能发挥其独特的宣传作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战乱频起。政治经济基础的动摇使得一切艺术都无从发展。宫廷乐工流散各地,音乐舞蹈的规模难以恢复,唐朝音乐舞蹈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 ; “燕乐”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指后妃宫中所演奏的“房中乐”。汉代宫廷里的房中乐属于雅乐,其性质与隋唐所谓燕乐截然不同。 隋唐燕乐是宴饮所用的音乐,专指统治阶级宴请宾客时所用的乐舞,原称“宴乐”,后通称“燕乐”。;1、沿着汉族传统音乐发展脉络不断沿革,在隋 唐时期继续得到发展的清商乐。 2、自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主要沿着丝绸之路?? 入的西域各国音乐,以龟兹乐为典型代表。 3、在民族间文化交流中传统音乐与外族外域音 乐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新乐种,如西凉。 ; 指宫廷在举行各种活动时演奏的汉族俗乐、外来乐舞以及经过加工创作、演出的各种乐舞的总称;狭义的“燕乐”则专指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隋唐燕乐音乐成份的突出点在它的继承性和兼融性,这些能从燕乐的组织形式特点看到。 ; 隋唐燕乐的九、十部乐是以乐种的地区来源作为划分依据的组织形式。其中除了各部伎中一部狭义的“燕乐”外,还包括清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曾集中整理了魏晋以来盛行的清商乐及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增为九部乐。;隋代七部乐;;唐初因袭隋制,在九部乐基础上制定了十部乐。 隋唐的多部乐基本上是按照国内不同民族和国外不同国家的名称分类的。 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 1、唐代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640年),将“燕乐”列为首部,形成唐代九部乐。 广义的燕乐指宫廷在举行各种活动时,演奏的汉族俗乐乐外来乐舞以及经过加工创作、演出的各种乐舞的总称;狭义的燕乐专指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 2、唐代十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统一高昌,十六年将“高昌乐”列为乐部,从而形成唐代十部乐。 高昌伎:今新疆吐鲁番。;十部乐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始从演出形式、演奏技术、演奏人数和音乐风格来分类,改为坐部伎、立部伎,归太常寺管,乐工和舞伎都经严格训练,每年考核一次,十年进行一次大考核,决定乐工和舞伎的晋升和废黜。; 《唐会要》载,唐高宗时已设有立部伎。坐部伎的设立约在武后、中宗之时。至玄宗时,除保留一些前代的传统节目之外,还改编、创作了很多新的乐舞。 两部伎的音乐以流行的龟兹乐为主。;一般3-12人,堂上表演,6部乐舞,音乐细腻抒情、幽雅,重个人技巧。 太宗时的《燕乐》 武后时的《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 玄宗时的《龙池乐》、《小破阵乐》。;一般64-180人,在室内厅堂演奏,8部乐舞。按创制年代排列: 《安乐》 《太平乐》:周、隋旧乐。狮子舞。 太宗时:《破阵乐》、《庆善乐》(九功舞,64名儿童表演) 高宗时:《大定乐》(表彰高宗的武功,道教色彩) 武后时:《圣寿乐》 玄宗时:《光圣乐》;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演出次序是先坐部伎,后立部伎。坐部伎中技艺较差的退为立部伎,立部伎中再差者,去学雅乐。可见雅乐的地位日渐衰微。 “歌者在堂上,舞者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白居易《立部伎》;隋唐歌舞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结构庞大、节奏、速度复杂多变是其重要特点。它是在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基础上,吸收外族和外来的音乐形式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标志着我国“乐”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达到全盛时期。;“大曲”之名,最早见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摩诃兜勒意为“大曲”。现今维吾尔人将“大曲”称为“木卡姆”。唐崔令钦所撰《教坊记》中录有作品46首,其中常为人提到的有《绿腰》、《凉州》、《霓裳》、《后庭花》、《柘枝》、《水调》等。 燕乐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其为“琵琶乐”,唐大曲中不少乐队组合形式是以琵琶为主体的。; 1、散序: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若干遍,每遍曲调各不相同。 靸:向慢板过渡的段落。散板 2、中序,拍序、歌头或排遍若干遍,固定节奏,慢板若干遍,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慢板。 攧、正攧(早期白话文,跌,摔):由慢到略快(稍快)的过渡。;3、破或舞遍: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

文档评论(0)

太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