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doc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 陈静 摘要: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经历了多次变迁。准确把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有助 于科学指导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有效推动辅导员 队伍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撑。文章在综述现有关于辅导员身份性质不同定位 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可以借鉴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引入语用身份的视角,以 便微观考察辅导员的多重岗位角色,进而为评估其谈话工作的沟通效果提供客 观依据,同时也为提升辅导员的语言沟通技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辅导员;辅导员身份;辅导员角色;语用身份; 作者简介:陈静(1970—),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南 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语用身份论” (14FYY030) 我国高校现行的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IH。该年6月,中 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屮国工农红军大学(后來演变为抗口军政大学), 该校专门择用政治指导员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工作。有学者図 将这一时期称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1951年11刀3 0,国家政务院颁 布《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首次提出各学院要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制度首次上升为我国高校管理的正式制度。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渐进式发展过 程,引发了学界的广泛研究。鉴于现有文献主要聚焦辅导员宏观与中观层而的身 份问题(人事性质、事务角色等),本文借鉴语言学相关理论,提出可以引入语 用身份这一全新的视角,微观考察辅导员工作谈话中的身份问题。笔者认为,该 视角的引入有助于采取实证研究手段,考察辅导员如何在谈话工作这一日常工 作环节屮履行其各种角色,从而为评估其谈话工作的沟通效果提供客观依据。相 关研究可以深入促进而向学生全人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为高校发展提 供重要支撑。 人事身份研究 现有研究大量涉及辅导员人事身份(特指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或归属)的定位问 题。总体来看,对辅导员的人事身份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单一身份说、双重身 份说。二者大致对应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两个时期,即抗战期间的“政治指导 员”时期和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辅导员”时期[3]。 (一)单一身份说 “单一身份说”凹认为,辅导员的身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或“政治指导员”。 这一说法其实只适合抗战期间的“政治指导员”时期。在抗日军政大学时期,辅 导员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岗位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改进政治思想教育, 因而政治色彩突岀。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 治色彩浓厚的革命思想教育。相应的,辅导员的屮心工作就是围绕当时高校的这 一任务而展开的。 (二)双重身份说 “双重身份说”巨1,也有学者称为“双重角色说”血,认为辅导员既是政工 干部又是教师。辅导员的上述双重身份定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文革”后, 全国高校刚刚恢复辅导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一些专业教师开 始兼职担任政治辅导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具有双重性, 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而且逐步拓展到FI常教育管理。1980年,教育 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政工 干部既是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从人事性质方面做出 的这一身份定位延续至今。但是,正如一些研究m所指出的那样,相关文件只 是规定了辅导员岗位性质,并没有明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或角色,“双重 身份定位”带来了辅导员职业归属感模糊的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 辅导员体会不到所从事的工作既是一种专业,乂是一种职业P1,还造成部分辅 导员“只重一头”的定位偏差:要么只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么只管具体事务。 无论是聚焦辅导员的单一身份还是双重身份,现有文献没有具体呈现辅导员的 人事身份是如何转化为其H常工作中各项岗位职责的,也未能覆盖辅导员H益 增多的工作内容。并且,相关文献的阐述只是针对辅导员整个队伍的岗位性质, 并不涉及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具体方式。 二、角色身份研究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辅导员制度及工作内容的巨大变化,研究者开始从 角色身份角度研究辅导员的身份,提出了“多重角色说”,认为辅导员同时承 担两种以上工作职责时呈现岀多重角色[9] [10]。如果说“单一身份说”和“双 重身份说”主要或完全是从岗位性质或人事身份管理的角度来定位辅导员身份 的话,那么“多重角色说”则开始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界定该支队伍的身份, 故使用“角色(身份)”而非“(人事)身份”。 在学术界,不少学者基于辅导员从事的不同事务论述了辅导员的多重角色。例如: 有的学者指出,“辅导员是学牛政治上的引路人、牛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 导者和学习上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