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全文.doc

  1. 1、本文档共2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全文

论语讲要 李炳南(雪庐老人) 开卷语 论语,记至圣先师言语之书,自古为学者所必读。至圣孔子,谈学论道,答弟子时人之问,所言皆至理。语及诗书易礼春秋,凡所指点,皆扼一经之要。故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当自读论语始。 雪庐老人,东鲁纯儒也。早年入衍圣公幕,后随孔上公迁寓台中。暇时勤宣内典,教授儒经。晚年深感时风不竞,圣教不彰。乃设论语讲习班,广接文教各业有心人士,定期讲习。此即老人讲授言辞,学者笔记之,名为讲要,连载明伦月刊。老人辞世生西,诸弟子议以此记入其全集。逐以明伦所载之文,编辑成册。分由诸子校雠,再经修润。淹迟至今,始告付印。 论语二十篇,为鲁论篇数。其中章次,不相联属。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艺为纲,俾学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体,即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动,而人不自知。德者由体所起微动之相,亦即初动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与艺,皆是体相所发之大用。仁者亲也,厚以待人,推至于物,乃用之根本。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一切艺术技能。读论语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则渐与俗习相远,与天性相近。修至极处,则无俗习,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圣人通明无碍,无所不能。修是道者,须依事相而行。礼乐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业,皆事也。事本于仁,去争行让,公而无私。初由勉强而行,后则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动念是道,圣功成矣。二十篇中,诸章经文,有说体者,有说相者,有说用者。学者以此四纲,绎其经义,纲举目张,其庶乎学之有道矣。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习者,习其所学圣言圣行也。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也。使学而不习,习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学也。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云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诗书易礼春秋,亦如是学。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贤也。 民国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记者敬识 雪庐老人讲述 弟子徐醒民敬记 前言 今讲此书,注重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其沿革等从略。 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何人记录,不能确定。汉刘向谓孔门群弟子选记。宋程子意为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因书中称孔门弟子皆为子某,惟称二子为有子、曾子。 论语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变,或因错简,而有难讲之处。讲时有不能通者,取阙疑。读古人书,尤其读圣贤书,必须恭敬,遇有疑难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 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为题。 学而第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讲义】 【按】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考证】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宋儒本好更张,独此处仁字照旧未改。但程叔子谓性中有仁,何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等说。未免门户纷争,几不似注经,而似辟经矣。 【按】仁人古同,典籍确有。然与此段经文,仍难圆融。何以不「其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

文档评论(0)

huanhuanzhi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种专业知识专业速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