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讲解III.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凝血酶III 简介 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 临床意义 生理性: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等。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败血症,因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尤其是弹性蛋白酶有快速中和AT的作用。 获得性AT缺乏是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 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CRM+其AT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AT水平增高: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 III检测进行监护。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