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010.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0 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  组编 武 汉 大 学 出版 社 前    言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 常设论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 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009 年论坛的研讨主题确定为“方法创 新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创新,与 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学 科体系创新的先导,是理论观点创新和理论体系创新最根本和最重 要的基础。 着力推进方法创新、以方法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体 系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就 “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学科 体系建设、学术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 展。 但必须承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 出的问题也反映在研究方法层面。 当前研究方法方面的弊端表现为 多种形式,如缺乏方法意识,不注重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方法陈 旧,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生搬硬套,不能正确运用研究方法;闭 门造车,未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等等。 当前制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因素比较复杂。 主观方 面: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学术功底和探索精神难 如人意,有些文科学者的方法意识不强,也缺少严格系统的方法训 练。 客观方面:学术氛围比较浮躁,评价体系的指标化、数量化、功利 化倾向严重,条件保障比较薄弱,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与之相应,要实现哲学社会科 1 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学研究方法创新,也应该从各个方面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我们要 通过观念的更新来增强方法创新的原动力,要通过培训和推介来提 升学者运用方法的能力,要通过体制的优化为方法创新提供组织和 管理保障,要通过评价体系的改进形成科学的科研导向,要通过条件 建设为方法创新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要通过良好的学风和氛围来 激励学者创新的学术追求。 总之,推进方法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只 有依靠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直接领导 下,由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和重庆大学承办。 本次研 讨活动于2009年11月在重庆举办。 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天津大 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张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勇进教授等著名学者 作了主题演讲,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作了专题报告。 他们对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分别从经典作家学术历程、 本学科方法变迁、具体方法介绍、方法创新的制度保障等角度作了深 入阐发,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为论坛 增色不少。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 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0》,是本次论坛主题学术研讨的 成果汇编。 这些研究或者从学理层面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 进行总体性思考,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具体学科领域中的方法创新 进行深入阐述,或者结合实际对方法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具有 较高的学术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因篇幅所限,还有不少有价值的研 究成果未能编入,敬请相关作者谅解。 在本书的组编过程中,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领导给予了精心指导, 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秘书、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陶军同志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武汉大学出版社朱凌云编辑为书 稿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 2010年10月20 日 2 目    录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重读…………………………………… 顾海良  1 学术研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