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经济学 何伟.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分 配 经 济 学 何 伟 韩 志国 主编 中共 中央党校 出版 社 ·北 京 · 前 言 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社会再生 产的过程来看,分配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新的生产过程得 以继续进行的条件。从分配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生产过程,实际上 就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的具体途径。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从以行政手 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来配置资源。改革以来,这两种资源配置 方式一直在发生着尖锐的冲突。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过程要求由市 场来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而集中的分配体制却把社会资源的配 置牢牢地控制在各级行政部门手中。集中的分配体制不仅妨碍着 资源 的优化配置 ,而且也极大地阻碍 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 进。 从宏观上看,集中的分配体制制约着经济的市场化过程。第 一,在集中的收入分配体制下,投资膨胀难以避免。集中的分配 体制造成了吃 “大锅饭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在实行财政包干、分 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后,各级政府为了增加 自己的财政收入,扩 大投资的冲动都异常强烈。集中的投资体制要求把更多的利税集 中在国家各级政权手中,并且要求有相应的物资分配制度作保证, 这就使得社会资源的一个相当大的部分脱离市场关系来运行。不 仅如此,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条牛,是价格、利率和工资的市 场化,由市场化了的价格、利率和工资来调节投资规模和投资结 构,而在集中的分配体制下,价格、利率和工资却不能成为调节 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中央调整地方与部门、地方与地方、部门 与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主要手段是投资分配,这就很难为经济的 市场化创造条件。市场的力量与行政的力量对抗,市场的力量抵 御不过行政的力量,这是当前我国资源配置失效、失当的症结所 在。第二,在集中的分配体制下,银行与财政之间的 “连裆裤”很 难拆开。由于中央银行对上要对国家财政负责,保证国家财政的 正常运转,对下要对专业银行和企业负责,保证他们正常营业所 需要的资金,因而中央银行 自身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控制货币投放 的内在机制,从而也就很难独立和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改 革以来,我国的货币发行一再失控的事实,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价格、利率和工资,是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供求关系变动的信号,在商品经济中,这三种信号都在市场上形 成,并且有一种 内在的感应关系,每一种市场信号的变动,都会 引起其他两个方面的相应变动。而在集中的分配体制下,价格、利 率和工资都由国家来控制,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切断了,经 济过程的有机联系也因而中断了。 从微观上看,在集中的分配体制下,企业不能成为市场的主 体,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其一,在这种分配 体制下,企业缺乏积累资金的内在动力,不能随市场规模的扩张 而扩张,随市场规模的收缩而收缩,这就使得市场只能调节需求 而很难调节供给,造成供求关系的失衡。其二,集中的分配体制 使企业的预算约束硬化不起来,企业缺乏利用价格和市场进行竞 争的压力和动力。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企业不是采取措施去 消化涨价因素,适应市场价格的变动,相反,却是通过与国家讨 价还价,用争补贴、减承包基数和税收的办法来应付,更为普遍 的,是把涨价因素打入成本,从而造成原材料涨价、产品也涨价, 形成比价复归。其三,在国有企业都是一个统一的所有者,并且 这部分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市场化过 程充其量只能影响资产的流量部分,而资产存量部分却无法市场 化。这样,不但企业收益和成本之间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和有机的 联系,市场上的价格不可能合理,而且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一个 相当大的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无价格,使市场所应有的 配 置 社 会 资 源 的 功 能 在 这 部 分 资 产 面 前 失 效 。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是两种 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推进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挤缩行政功能, 放大市场功能,从而为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市场化创造条件。在我 们看来,这一点也是分配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 说,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分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研究 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配置的方式和途径,研究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