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信伦理思想对建构信任道德教育启示.docVIP

孔子信伦理思想对建构信任道德教育启示.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信伦理思想对建构信任道德教育启示

孔子信伦理思想对建构信任道德教育启示   摘 要: 《论语》对“信”字的记载和阐述体现了孔子“信任”伦理思想,孔子认为信任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信任是品德,这些为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解决道德教育困顿的启示,即开展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论语》 信任 信任的道德教育 意义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含义和内容   《论语》对“信”字的记载和阐述体现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含义和内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的“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有信任的论述,“信”字共出现38次。其中动词“信”字12次,主要是指“相信、认为可靠”和“使相信、使信任”。如孔子说:“听其言而信之。”“朋友信之。”名词“信”字24次。形容词或副词的“信”字2次。[3]为此,孔子“信”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论证人君和执政者守信即诚信的重要性。   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又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民自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在《子路第十三篇》樊迟请学稼一段,孔子更明白地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而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信则人任焉。”(《阳货第十七》)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人君与执政者能对人民言而有信,则政治清明,人民亦会顺从统治者的指挥与调度,反之则不然。   (二)“信”是人的社会交往原则,亦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即信任。   1.孔子认为信任是基本的交往原则。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矣。”(《公冶长第五》)子曰:“减武促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君不信也。”(《宪问第十四》)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第十九》)孔子还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第十六》)   2.孔子将“信”看做是君子完成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他甚至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认为“信”在君子人格塑造方面是有引领作用的。   3.孔子还将朋友对自己的信任看做是人生的三大志向之一。子路问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孔子重视朋友之间的信任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弟子们所继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4.孔子对超越地缘与血缘关系的人的信任及其社会价值是高度重视的。“信”是品德,他自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第七》)对不守诚信之道者是持一种批评态度的。子曰:“狂而不直,……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八》)   5.孔子的“信”伦理服从于更高的价值规范―义。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第十五》)后来,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信不能仅凭质朴的道德情感行事,以哥儿们义气行事,必须以价值理性作为基础。故孔子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第十七》)又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第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十五》)当子张向孔子请教“崇德、辨惑”的问题时,孔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第十二》)孔子的弟子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第一》)这些均强调了信与义的关系。   孔子“信”伦理的阐释体现“信任”伦理思想为现代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觉解道德教育困顿的启示:开展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比依靠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   二、何谓信任的道德教育   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信任的道德教育是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是将诚实、诚意、善意、责任等作为基本道德教育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幸福的感受。教师对学生“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敢于承诺与敢于兑现”的教育、“敢于负责”的教育、“敢于批评”的教育,其意义深刻的。   (一)“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   信任是对被信任对象的敢于托付、放心托付,这不仅是信任者对被信任音的信任来源,而且是检验信任者对人所具有的爱心与诚意,还是检验被信任者是否诚实可靠的重要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