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精致与风雅.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寸之间精致与风雅

方寸之间精致与风雅   社结西泠   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天,四位喜爱篆刻的年轻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北隅的人倚楼谈印论艺,兴酣意畅。这一次集会,他们比以往话题拉得更开,目光投过烟波浩渺的湖面,远眺遥遥相对的南高峰、北高峰。其中一位把玩着一方古铜印,叹息道:“吾浙篆刻薪火相传800年,时至今日,刻印的不少,但真正能超凡脱俗,把传统精粹很好地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而且今天还显出一些颓势来。”另一位呷了口茶,感触深重地说:“篆印之道,绝非仅仅技艺,更需要金石文字、书画诗文等方面的学问来滋养。我们如果鸠集大家一起来探讨印艺,收集和研究与印学有关的金石文献,就可以把篆刻提升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讨论越来越热烈,第三位迫不及待地抢白:“篆刻如果只限于书斋孤芳自赏,只会越搞越小。靠几个人的力量在收藏保存金石方面难有大的格局。我们专门成立一个印社,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盟,就能聚沙成塔,就能嘉惠天下印人,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好主意,我赞成!”第四位道,“我们各尽所能,就在这个位置,开山启社,慢慢开始营建,若干年后,一定会有不错的格局。我们叫它西泠印社吧,边上就是西泠桥。”   “谁当社长呢?”四人面面相觑,一时沉默。“先干起来。我们的梦想是把社建好,社长的事以后再说。”他们异口同声。   纵目远眺,遐思纵横。南高峰、北高峰,在四位印人眼中摇曳起来,似乎变成了两枚印章,他们几乎要揽手过去,有一种在上面刻点什么的冲动。   以上是根据史料记载,对创社经过的情景再现。这四位创始人,即叶铭、丁仁、王禔、吴隐。那一次他们“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谋于西泠数峰阁之侧,辟地若干弓,筑茅三两室,风潇雨晦,乐石吉金,惟印是求,即以为社。社因地名,遂曰西泠”(胡宗成《西泠印社记》)。百年之后,西泠印社成为中华第一名社,成为海内外印人心中的圣地。   西泠又名西林、西陵,位孤山西北角,原本为西湖岛屿的孤山,在此靠一座西泠桥与北山陆地接壤。“西泠”所指就是这方数弓之地,可历史上的名声不小,是杭州风雅密度最高的地方,有着???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南朝名妓苏小小墓就在西泠桥的另一头,因此乐府中有“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之句。因为这里是游冶西湖的核心之地,也是杭郡文人雅集之地,周边几十步的范围内就有白居易驻足过的“竹阁”、纪念欧阳修的“六一泉”,有建于北宋的“四照阁”等。历史上一些社团诗派,也有以西泠为名的先例。如清代顺治、康熙间有杭州诗人在此结“西泠诗社”,诗人有“西泠十子”,诗派号“西泠派”,流传有《西泠十子诗选》。雍正、乾隆间,吴西林、丁敬身、金冬心、魏柳州、奚蒙泉5诗人组合也经常在这里雅集,辑有《西泠五布衣遗著》传世。西泠印社的创始人非常有历史眼光地选择这里作为社址,把印学文化与人文气脉、篆刻艺术与湖山胜景糅合在一起,为日后西泠印社规模扩充、声名远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印传东浙   西泠印社创立的深层原因,应当是篆刻发展的自身需求。浙江人文荟萃、书画繁荣,从而对于篆刻艺术发展与提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浙江又盛产印石,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三大印石体系中,浙江占了前两种,温润细腻、鲜艳华丽的印石与篆刻创作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个历史与地理环境中,浙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文人篆刻发祥地,而杭州又成为浙江篆刻的重镇。西泠印社的创立,既是印学发展新进程的新标志,又是这个地缘、文脉渊源经久孕育、催生的结果。   篆刻艺术是在古代实用印章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商周之际,印章作为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实用物开始出现并流传。这些印章,一直是由专业工匠制作的。宋代以来,随着印章在书画创作、鉴赏收藏、书信往返等文化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文人对印章的审美功能重视并逐渐介入创作,同时对印章形式之美有了刻意追求。文人参与创作之后,极大地改观了印章的艺术品质。创作手法的探索,创作材料的开发,创作审美思想的形成,促使篆刻艺术从自发转为自觉,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浙东篆刻薪火相传800年,而元代赵孟頫、吾丘衍、王冕三位浙江籍印人,在中国文人篆刻自觉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孟頫(1254~1322)以书画诗文著称于世,他也是一位开启风气的印学家。当时文人篆刻兴起不久,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没有正确的审美引导,追逐新奇一时成风。赵孟頫有感于此,提出了以秦汉印章“质朴典型”为归的复古思想,为后世“印宗秦汉”这一篆刻核心观念的确立,作了重要铺垫。   吾丘衍(1272~1311)在篆刻思想上与赵孟頫呼应,梳理了篆刻创作技法,把印宗秦汉的观念具体化,从操作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技法要点。这些创作理论集在他的《三十五举》之中,这部书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篆刻学专著。他又是一位集创作、研究、教学于一身的职业化印人。   王冕(1287~1359)为浙江诸暨人,他出身贫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