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连续谱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研究进展.doc

基于超连续谱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超连续谱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超连续谱光源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 近年来,超连续谱光源发展迅速,其光谱平坦度、宽度及功率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基于此,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CT)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可实时成像的优点,可应用在医学组织、工业材料及珠宝的检测中。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连续谱光源的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研究进展,同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及应用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光学相干层析 超连续谱光源   1 引言   OCT技术是基于光学相干特性的医学成像技术,早期的白光干涉测量法是它的理论基础,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概念于1991年被首次提出[1]。在此后十几年里,OCT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分辨率以及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发展,同时也开发出多种成像模式,如多普勒OCT、光谱OCT、差分吸收型OCT、偏振敏感OCT、与双光子荧光或超声结合的OCT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与传统超声成像、X射线成像、CT及MRI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非侵入式光学成像技术,能够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它能对活体组织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断层成像,对活体组织内部机构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诊断。OCT可应用在眼科临床诊断,牙齿断层扫描、皮肤病学研究,珍珠层厚度检测等领域,最具诱惑力的应用在于它对人体癌变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经过20多年的发展,OCT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微米量级。   2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D.Huang等人首次提出了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成功演示了人类视网膜和动脉粥样硬化噬菌斑的活体成像,所用光源选用830nm的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LD),轴向分辨率10μm[1]。此后,OCT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是其分辨率还是性能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由于超连续谱光源的特殊性能促进了OCT技术的高性能、低成本和实用化。国外利用超连续谱光源作为OCT相干光源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内容丰富。   2001年麻省理???大学I.Hartl等人首次报道了基于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光源的OCT系统。超连续谱为1.3μm附近带宽为370nm的宽带光谱,用来成像以后,在空气中得到了2.5μm的纵向分辨率,在生物组织中得到了2μm的纵向分辨率。指出了超连续谱OCT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潜力及高分辨率[2]。   200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B.Povazay等人利用10fs钛宝石激光器泵浦光子晶体光纤,得到了550nm~950nm的超连续谱,之后用作OCT光源,得到了自由空间的轴向分辨率为0.75μm,在生物组织中约为0.5μm[3]。   前期的报道由于飞秒激光在反常色散区泵浦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产生过程中孤子机制非常明显,不稳定的孤子将会导致严重的光谱变化,从而影响了在OCT中的应用。所以,对超连续谱光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被动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泵浦正常色散光纤,得到了38mW的180nm带宽的超连续谱,并利用此光源实现高速实时高分辨率的OCT成像。通过对人体皮肤的OCT成像,得到了纵向约5.5μm的分辨率及99dB的敏感度[4]。   200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曼激光研究与生物工程系Y.Wang等人,利用单模光纤的自相位调制效应产生超连续谱,降低了光谱的噪声,飞秒激光的相干长度由35μm缩短至3.7μm,实现了高的成像分辨率,并且与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成像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光子晶体光纤在高散射生物组织成像中受到限制,尽管有较高的分辨率但不适用于高速成像[5]。同时指出低噪声的光对快速、高分辨率OCT的重要性。   2007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H.Wang等人用1059nm的飞秒激光泵浦双零色散点光子晶体光纤,得到了一种830nm和1300nm双频段超连续谱光源,通过泵浦脉宽压缩,产生的超连续谱非常平滑且为类高斯型,将其用于OCT中,对人体结肠癌组织进行体外OCT成像,在830nm处实现纵向分辨率为2.8μm,在1300nm处为4.5μm[6]。同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光子学成像实验室H.Tu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常色散非线性光纤产生超连续谱稳定性的方案,为OCT系统提供了更加稳定的超连续谱光源[7]。   2008年,瑞士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物理系M.C.Stumpf等人利用被动锁模铒镱共掺飞秒光纤激光器泵浦色散管理高非线性光纤,得到了一种紧凑型的、光谱范围覆盖1150nm~2400nm的超连续谱光源。由于在多数的生物组织中,光学后向散射在长波方向大大降低,将此1.5μm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