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密码”.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密码”

  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密码” 虞敏波 (江苏省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214154) 好的教学设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解读的深度。唯有深度研读文本,破译文本“密码”,才能使学生、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呈现出富有生命张力的对话状态。 文本“密码”,很多时候不一定隐藏得很深,只是教师未能发现它在文本中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其焊接成一个豁然的解读通道,从而形成更具新意、更具深度的教学设想。 那么,潜藏在不同文本中、各具特点的“密码”有哪些呢? 密码一:体裁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教学,教师根据体裁特点,设计了3个教学板块: 板块1:这是一篇小说,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块2: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的语句,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板块3: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写了什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的?写环境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紧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组织教学,井然有序、重点突出,让学生把握了小说的特点和要素;同时,对人物形象也有了鲜明的认识(从动作、语言、神情中,体会乔依善良热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物特点),明白了环境描写的妙处。显见,教师发现了文本的体裁“密码”,并顺应文本体裁进行了合理的设计。这就提醒我们,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明确体裁是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文,抓住这些体裁的不同特点和要素,如诗歌抓住情感、意象、语言、想象等特点,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结论等要素,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教学。 密码二:教育期刊 关键词 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学,教师以教育期刊 关键词 语“真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3个主问题把整个教学流程串在了一起—— 问题1: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真好”? 问题2:“真好”是一种由衷的情感体验,你感受到了吗? 问题3:“真好”仅仅就是一种快乐的物质意义上的享受? 问题1指向整体理解,问题2指向细腻描写,问题3指向行文主旨。这样的设计紧贴文本,借用“真好”一词进行层递式构思,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容到语言,从文字涵泳到哲理体悟,均在“真好”下进行,课堂预设流畅清晰。文本开篇就脱口而出“真好”,可见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多么的享受,迫不及待地在篇首把这种感觉告诉读者,随后用精美的文字将“真好”这一情感演绎出来。很多教师没发现“真好”在文本中的地位,自然无法在教学中将它的作用挖掘到极致。教材文本中有很多这样看似平凡、实际上却蕴含着重要信息的教育期刊 关键词 语,若抓住了这样的词句,也就破译了文本的“密码”。 密码三:感情色彩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学,一位教师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默读课文,图画描写日军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哇哇吼叫、疯狂扑来、人仰马翻……写出日军的狼狈以及对日军的仇恨和鄙视) 2.读出作者蕴含在这些词语中的情感。 3.作者又是如何写中国守军的?这些词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县城……写出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充满正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守军的敬佩、赞颂之情) 4.关注词语感情色彩,读好第4自然段。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源于作者破译了文本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密码”。如此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词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要合理表达,也使学生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文本中不仅有褒贬不一的词语显露出作者鲜明的情感立场,还有许多表情达意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彰显着文本的主旨,也会成为解读文本的重要线索。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中,“我们爱你——”这句就反复出现,教师可紧扣这句话设计教学,用“爱什么”、“为什么爱”、“如何爱”3个问题串联全文。如此,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密码四:写作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教学,教师如此设计: 1.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作者陈忠实又是如何写出它的神奇的?(环境、外形、生长过程、灞河柳)文中不仅着力刻画了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神奇的柳,还提到了灞河岸边的一群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主角“高原柳”的神奇) 2.对比阅读感知柳树的外形。 (1)交流灞河柳:紧扣“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理解,灞河柳给你怎样的印象?(灞河柳柔情依依,仿佛是一位纤弱的女子) (2)感悟高原柳:自由读第5自然段,你读出了一株怎样的高原柳?(高大、粗壮、坚硬……) (3)小结:高原柳高大、坚硬、苍郁的外形,也在说明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生命力强) 3.如果说灞河柳是柔情似水的女子,那么高原柳在你的脑海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铮铮铁汉、硬汉)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高原柳和灞河柳的对比,衬托高原柳的神奇和顽强。教师正是找到这个写作方法的“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