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川教版上册第3课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课件共19张.pptVIP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川教版上册第3课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课件共19张.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川教版上册第3课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课件共19张

LOGO LOGO LOGO LOGO 第3课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南溪三中 刘玉林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莫克利和工程师普雷斯伯·埃克特领导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学.科.网zxxk.组卷网 5000次加法/秒 体重28吨 占地170m2 18800只电子管 1500个继电器 功率150KW * 第一台程序存储式计算机学.科.网zxxk. John von Neumann 冯?诺依曼 1949年 EDSAC ——冯·诺依曼式计算机 * 计算机的发展学.科.网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系统结构不断变化,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根据计算机所用的逻辑元件的发展,可将其划分为四代。 *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代 (1946~1956) 电子管 5千~4万(次/秒) 第二代 (1957~1964) 晶体管 几十万~百万(次/秒) 第三代 (1965~1970) 集成电路 百万~几百万(次/秒) 第四代 (1971~90年代) 集成电路 几百万~几亿(次/秒) * 计算机的类型与分工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将计算机分为以下几类: 1、大型通用机 2、巨型机 3、小型机 4、工作站 5、微型机 6、网络计算机 * 计算机发展——微型化 体积小 价格低 使用方便 技术先进 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 * 计算机发展——巨型化 小型机 工业控制、测量、医疗设备 大型机 通用型“企业级”计算机 巨型机 天气预报、地震机理研究、石油和地质勘探,卫星图像处理等大量科学计算的高科技领域。 * 巨型机 CRAY-Ⅱ 银河Ⅱ 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ray-I” 中国超级计算机: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 “银河1号”、 “银河2号”和“银河3号” 国家职能计算机中心推出的 “曙光1000”和“曙光200I” * 计算机发展——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 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力: 使用远程资源,共享程序、 数据和信息资源,网络用户 的通讯和合作。 * 计算机发展——智能化 第一代机器人 机械手(1962年出现) 第二代机器人 具有“感觉”的机器人 第三代机器人 装有启发式计算机的“智能机器人” “总有一天,人类会造出一些举止跟人一样的 ‘没有灵魂的机械’来”。 ——笛卡尔(1637) * 计算机应用与社会的信息化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20世纪60年代,单主机计算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出现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型 计算机网络 并行计算、高速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 * 计算机应用概述 计算机应用与社会的信息化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人工智能 4、过程(自动)控制 5、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设计和制造) * 计算机文化与道德 1、计算机犯罪 2、保护知识产权(反盗版) 3、计算机病毒 *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文化与道德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拷 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功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及 系统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 代码。 特点:传染性、未经授权而执行、隐蔽性、潜伏性、破坏 性和不可预见性。 传染方式: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连接方式:源码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 破坏性:良性病毒、恶性病毒。 * 病毒的命名 计算机文化与道德 病毒出现的地点:“ZHENJIANG_JES”最先来自镇 江某用户。 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ZHANGFANG- 1535”、“DISK KILLER”、“上海一号”、CIH( 陈盈豪)。 病毒发作时的症状:“火炬”、“蠕虫”。 病毒发作的时间:“NOVEMBER 9TH”在11月9日 发作。 包含病毒代码的长度:“PIXEL.xxx”、“KO.xxx”等。 宏病毒 宏病毒与传统的病毒不同, 它不感染.exe、.com等可执行 文件,而是将病毒代码以“宏” 的形式潜伏在office文件里, 当打开这些文件时,代码执行 并产生破坏作用。 * 病毒的预防 计算机文化与道德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很多,但是病毒代码包括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和表现部分。 病毒的初步识别与预防:要想知道自己的计算机是否染有病毒,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教新的反病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