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应激和防御机制课件
2010年最流行网络语之一: 心理应激和防御机制 王晓蕾 案例:(高三压力) 某男,18岁,某重点中学高三重点班学生。家长代诉,三周前,因考试成绩有所下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评论了该生,使该生很感失面子,已二周不去上学(在家睡觉),父亲认为儿子是因为高考压力过大而督促并陪伴来心理门诊。 进一步晤谈、调查简况: 该生诉述,近一年来自己有头痛、焦虑、抑郁、失眠,学习困难、害怕去学校、怕见同学等症状(反应),也曾告诉家长(应对)但没有被重视。该生认为(认知)目前的情况与父亲有关。初中毕业时,父亲曾经答应考上重点高中将给买一台电脑,但当真考上后又以影响高中学习为由不予兑现(事件),导致整个高中阶段自己的情绪都很坏(反应),致使学习受影响,越来越乏味,最后才导致目前的状态。 身为教师的家长则认为,该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听话、认真,成绩优良,家长、老师、同学认同,关系良好,本应很有发展前途。但正因为以往太顺利了,缺乏磨练(个性),如今遇到困难易怕苦,不能承受“高考压力”(事件)而退却(应对)。因此希望心理医生帮助做做工作。 班主任指出,该生在高中阶段成绩虽然可以,但不合群、要好的同学不多(社会支持),在某些问题上略显固执(个性),钻牛角尖(认知),时有人际冲突。认为该生太爱面子(个性),不能正确对待(应对)自己善意的批评(事件),对班会上的点名反应过度。 案例思考 第一:案例中括号内的各名词内涵是什么? 第二:它们之间的关联? 第三:当中的“压力”(应激)指的是什么?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念 应激:1936年,Selye(塞里)第一次提出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无力、萎靡不振等;肾上腺增大和颜色变深,胸腺、脾、淋巴结缩小,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现象等) 二、应激概念 上世纪30s以来,应激三种研究途径: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察觉的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压力相关因素 结合案例1,从中分离出与压力有关的几种心理社会概念,此处称之为压力因素:生活事件(老师批评、家长失信)、认知评价(钻牛角尖、学习困难)、应对方式(对待批评)、社会支持(不合群、人际冲突)、个性特征(固执、爱面子)、压力反应(头痛、焦虑、抑郁、失眠)等。是这些多因素,而不是某一单因素导致了案例1的问题。 第二节 生活事件(应激源)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 1、躯体性应激源 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的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2、心理性应激源 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的各种消极情绪 3、社会性应激源 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 4、文化性应激源 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生活事件的致病性与其性质有关 影响较大的三类: 1、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伴不愉快情绪 2、人际关系不协调 3、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 生活事件的量化 1967年 Holmes和Rahe——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1986年杨德森等人——生活事件量表(LES) 其他 1989,张明圆等,生活事件量表 第三节 应激的中介机制 个体内部因素:认知评价、应对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个性特征、 价值观、个人经历等 个体外部因素:社会支持、社会态度等 概念: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影响个体认知评价的心理因素:个性、以往经历、知识、是否具备社会支持、情绪等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应对(coping)是指机体为了缓解或消除由应激源引起的应激反应而采取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措施,不包括无意识的机体自身内部的自主性反应。 (一)、应对的分类 1、应对研究的角度 应对的过程性研究:面对具体的生活事件,个体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及效果 应对的特质性研究:面对不同的事件情景,个体是否存在某些稳定的、习惯了的应对倾向。 2、应对是否有利缓冲应激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二)应对影响因素 应对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激反应等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