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筱文艳海上淮剧一道绚烂风景
筱文艳海上淮剧一道绚烂风景 “菜籽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家乡……”一曲淮剧《千里送京娘》的唱段在黄山上回荡。演唱者不是别人,正是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游客闻声围了过来,很快有人认出了她:“啊,筱文艳!”上海戏迷没想到能在黄山遇上“淮剧梅兰芳”。 这是1983年8月,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去安徽采风。那次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岗、艾明之,音乐家瞿维、电影美术师韩尚义,漫画家蔡振华等。小字辈的我,更多的任务是照顾这些老同志。当艺术家们攀登黄山,在天都峰下小憩时,筱文艳为大家鼓劲亮起了金嗓,一曲唱完,在热烈的掌声中她又加唱《女审》选段,直让大家过足了瘾。游客欣赏队伍中有对解放军夫妇,继续随我们上山,走着走着,那位男的突然叫起来:“唉哟,我的照相机呢?”原来他只顾听戏,竟把背包搁在树边忘了,连忙赶回去取,幸好背包还在。待他返回,筱文艳笑着用苏北话说:“不该唱,不该唱,这丢东西可不是玩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时年筱文艳62岁,长年练功的她,体态轻盈,健步如飞,上山下坡根本无须搀扶。我走在她的身旁,还回味着她那优美的唱腔。她告诉我,这《千里送京娘》早在1952年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就得了奖,周恩来总理也观看过……筱文艳笑着说,你看,多快,转眼30年过去了。 说来也巧,又30年过去了,筱文艳老师已经92岁。日前我在她大儿子陈建国家里再次见到她时,真的很激动。而对我的探望,她连声表示感谢,说得我不好意思。陈先生与他媳妇戴有妹告诉我,因母亲得过“脑梗”,9年前他们已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看到筱文艳依然很精神,确令人高兴。 我不由提起,在淮剧进沪百年之际,筱文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陈先生当即取出了当时授奖的照片,同时,还拿出了不少他的珍藏:1956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筱文艳等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的“长卷”、周恩来总理与筱文艳的合影、筱文艳当上劳模的留影,以及遭文革破坏而幸存的剧照——《白蛇传》中的白娘娘、《女审》中的秦香莲、《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三女抢板》中的黄秀兰、《蓝桥会》中的贾玉珍、《党的女儿》??的李玉梅、《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树英……当一个个经典舞台形象重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就坐在眼前的这位代表人物,我感慨万千,正是筱文艳的博采众长、锐意改革和创新,才使淮剧在上海发祥,并与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她的艺术生涯堪称是一部淮剧艺术的发展史。 从“小喜子”到“筱文艳” 筱文艳,生于1921年3月,小名“小喜子”,5岁随父母由苏北农村逃荒至上海,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改姓张,取名张士勤。不久,养母养父病亡,遂成了民乐戏院老板刘木初的养女。 小喜子6岁时,就在戏院舞台的两侧“偷戏”。老艺人陈福泰看到她喜欢淮剧,就暗暗教她学戏,自此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不久,事有凑巧,前辈艺人李玉花演《刘全进瓜》时,缺一个演刘聚宝的娃娃生。陈福泰便和艺人们商量让小喜子来唱刘聚宝。这次演出虽是客串,却演得像模像样,情切意真,很是成功。她的舞台生涯,也就从这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从此,小喜子经常上台跑龙套、演丫环、宫女,学演开锣戏。不论什么班子来,只要缺人,她都能顶上。 严格地说,小喜子是个“无师之徒”。民乐戏院常年有许多戏班来演出,除了淮剧之外,还有京剧、徽剧、梆子、昆曲、杂技等班子。来了什么剧种小喜子就学什么,而小喜子也有这个本事,学哪样像哪样。她14岁那年,著名演员谢长和到民乐戏院演出,看到节目牌上写的是“小喜子”,就对她说:“小喜子,这个名字多难听呀!过去唱京戏的有个名角叫张文艳,你就叫小(筱)文艳吧!说不定将来也会唱红的。”小喜子读着感到顺口就同意了。而写海报时,写字先生则把“小”写成“筱”,从此,“筱文艳”三个字便常常出现在戏院门口的海报上,而且位置逐渐前移,并渐渐地印在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心里。 创立“自由调”,唱响“筱派旦角” 1939年,筱文艳离开民乐来到高升大戏院演出。这里是上海纺织工人集中的地方,而工人绝大部分是苏北人,慢慢这里成了淮剧的中心。 这时,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正展开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入上海的小剧种,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筱文艳此时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以新貌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她毅然选择了前者。 对于从民歌小曲中发展起来的淮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两大基本调,一是产生于两淮的淮调;二是产生于盐阜的拉调。筱文艳这时和同班的小生何叫天合作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蓝桥会》等,充分显露了表演才华。然而,筱文艳并不满足。那是在演《梁祝》中英台与何氏堂前打赌这场戏时,她感到,用拉调或淮调都难以表达英台的此景此情。筱文艳为之反复琢磨,弄得茶不思,饭不香。夜戏散后,躺在床上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