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噶尔新村“神草”实验
噶尔新村“神草”实验 看到眼前大片的半人高的开着紫花的苜蓿地,记者竟有一种“想掐自己大腿”的冲动。 只有把视线再投向不远处的枯黄山脉,和更远处的雪山山峰,记者才确信,这就是在阿里,不是幻觉,也不是梦境。 苜蓿地的旁边,是几座不起眼的平房。“这是噶尔县昆沙乡政府所在地。”陪记者采访的赵海斌介绍说。赵海斌是陕西第六批援藏干部,来自宝鸡麟游,任噶尔县副县长。 戈壁滩上种“神草” 这片“绿洲”一般的苜蓿地,正是噶尔县农牧局所属的“农牧综合示范基地”。除了苜蓿种植,基地还有一座占地三、四十亩的奶牛养殖场。基地办公室就设在奶牛场里。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收割苜蓿的繁忙时节,但因为项目上的一个现场会升格为西藏自治区人工种草现场会,而且这也是阿里首次承办的自治区规格的现场会,所以苜蓿还要在地里再多长一些时间。 “2005年之前,这里除了有七、八亩青稞地,就是一片戈壁。”噶尔县农牧局干部韩俊文对记者说。 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多米,多为高寒草场。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草场沙化现象日趋严重。阿里本来就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农牧民80%的收入依赖牧业,因此草场“超载”现象也非常严重。 为了破解“越牧越穷、越穷越牧”的难题,2005年春,陕西第四批援藏干部、时任噶尔县委副书记的温江城从陕北争取到49万元资金,购买了紫花苜蓿种子以及地膜、覆膜机、播种机、小三轮拖拉机等物资,带着从靖边聘来的技术人员韩俊文,在昆沙乡政府门前圈了50亩地,开始了这场革命性的种草试验。 “当时种的品种比较多,有蔬菜,有苗木,有牧草。”韩俊文回忆说。 韩俊文告诉记者,起初种的草除了紫花苜蓿,还有沙打旺,比较而言,沙打旺的经济价值不如苜蓿。现在基地里种的基本上都是苜蓿。“种了8年,长势还非常好。”在陕北,紫花苜蓿可以种12年。 刚开始种草时,噶尔新村的牧民并不参与,只来打工挣钱。有的牧民甚至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因为人工种草在噶尔县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但是,温江城和韩俊文带来的紫花苜蓿,第一年就长到70多厘米。??次试验成功,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植苜蓿的理论禁区。 2007年,当地牧民给这种割了还能再长起来的苜蓿起了一个新名字—“神草”。到2008年,噶尔县的苜蓿种植面积就扩大到2000亩。 “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真正的无霜期只有60多天。紫花苜蓿一年只能收一茬半,一年一亩地平均产草1700公斤,相当于100亩天然牧草的产草量。”韩俊文说。 现在,噶尔新村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已达4500亩,占全县人工种草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除了县上留的不到300亩牧草(用于抗雪灾用),其余全是村民自种自用。 人工种草的抗雪灾作用非常显著。2008年,噶尔县发生了一场大雪灾,很多牧民家的羊没了吃的。阿里地委行署从基地调运了近20吨干草用于抗灾保畜,使两万多只牲畜保住了性命。 韩俊文介绍说,在西藏,人工种草还不成气候。林芝气候条件不错,但技术不行。噶尔新村位于噶尔河的河谷地带,尽管土层只有15到20公分,但在阿里已经属于很好的土壤条件。“这也是当初把基地设在这里的一个原因。” 村上有了奶牛场 紫花苜蓿种植带给噶尔新村的最大变化,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奶牛。 “以前这里一头奶牛都没有,现在,这个养牛场有130多头奶牛,产奶的有100来头。”韩俊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头奶牛一天平均产奶15斤,这里奶价高,一斤6元,一天收入就是90元,按200天产奶期计算,一头奶牛一年的收入可达18000元。一年喂奶牛的青稞以及草料的成本为5000元,一头奶牛的纯收入就是13000元。 “在这儿养奶牛可不容易哩!”韩俊文回忆说。 基地的第一批奶牛是从甘肃临洮引进的。在韩俊文看来,这90多头牛都是很漂亮的奶牛,但没想到,这些牛过不了高原反应关。韩俊文带领基地工作人员给这些奶牛吸过氧,输过液、守过夜,各种办法都想尽了,结果仍不理想,90头奶牛死的只剩了三、四头。 第二批奶牛的引进地点改为日喀则。为了增加成功几率,他们慎重地选择了已适应了日喀则环境的第二代奶牛。这次只引进了11头,从小规模试养开始。 但是,噶尔新村的牧民没人愿意养奶牛,他们更习惯赶着羊群四处游牧。于是,噶尔新村的党支部书记顿珠次仁带头,和村上的党员一起开始养。 米玛就是那时候开始养奶牛的。“我家养了一头奶牛,一年收入就能有10000多元。”米玛笑着对记者说。 米玛曾经在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咸阳民族学院的前身)上过一年学。放假回家后,不巧碰上大雪封山,无法按时返校,就肄业了。后来,米玛参了军,但一次枪支意外走火,又让他失去了右胳膊。 懂汉语的米玛如今不仅是噶尔新村村委会委员,还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