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悲秋主题看子弟书“他者”抒情意味
由悲秋主题看子弟书“他者”抒情意味
[摘要]子弟书的满族创作者青睐汉族文人萧瑟悲凉的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汉族文人般的“楚客”。子弟书中的悲秋主题还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大一统”的天下,在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并在作品内部借“视点人物”眼中之景抒情,以悲秋抒发特定人物勃郁之情。汉族武夫如林冲、武松也被赋予了汉族文人才有的情怀和眼光。子弟书创作者自诩为“楚客”,深情追忆满族功业、盛时风光。子弟书还特别关注女性角色的“悲秋”。满族重小姑,满族少女多泼辣。子弟书“满族男慕汉族女”,并把汉族少女尤其是江南才女理想化。
[关键词]悲秋主题;满族文学;子弟书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08-06
[收稿日期]2012-04-22
[项目来源]辽宁省社科联项目:“清代满族小说报恩母题与满汉??化交流”,项目批准号:2007LSLktWX-03。
[作者简介]1.王立,文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基地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研究;2.陈康泓,女,满族,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大连116029)
悲秋,是汉族传统文人墨客体物言志、畅叙幽怀的惯常主题,已成为汉族文人约定俗成的情感抒发路径,寄托着深沉的惜时不遇、生命感怀的情感。作为一度盛行于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的子弟书,如清末震钧《天咫偶闻》卷七介绍:“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是满族文化的一个民间文艺体现。这种汉族文人化的悲秋主题在俗文学的典范子弟书里,会交织出怎样的满族文人情怀,激荡出怎样的异质文化体验呢?
一、子弟书中悲秋主题“他者”的状貌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三重意义,即异国(民族)形象,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一个作家特殊感受下创作的形象。子弟书所涉悲秋主题作品达七十多篇。很多情况下,满族创作者由于青睐汉族文人萧瑟的悲凉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形象”,即汉族文人中悲秋的“楚客”。具体说来,子弟书悲秋主题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以满族自身的“他者”自居,用悲秋起兴,在作品头回或次回中以一首颇具悲秋情韵的诗句领起,先声夺人地使作品笼罩着悲凉意味。如《柳敬亭》开篇写道:“梧桐叶落扫窗棂,夜深微雨醉出醒。挑灯欲写《秋声赋》,奈予天性欠聪明。”秋雨叶落,深夜灯前,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主观上要像欧阳修那样抒吐悲慨,借万物肃杀的秋景写出内心凄惶,客观上又因自己的满族出身,自感才疏学浅。这里当然也有创作主体的自谦成分,但仍可看到创作者对“悲秋”主题作为汉族文人本质性标志的倾心渴慕。又如,《武乡试》点出悲秋的始祖宋玉和重要的嗣续者潘岳:“残秋景物可怡情,又值重阳寄兴浓。东篱黄绽菊花馥,峻岭高瞻枫叶红。题糕谁作潘郎赋,落帽谁夸宋玉惊。桂子芬芳添雅趣,正遇着熙朝取士中才能。”欲讲秋闱乡试,先抒秋情以张目。再如《闻铃》中开头诗篇用悲秋构设一个送别氛围:“独失秋光最可伤,况兼风雨助凄凉。”这是欲讲睹物思人故事,而先以深秋萧瑟景致惹人伤感。再如《长亭饯别》莺莺送张生:“时逢正遇萧条景,暮秋天气使人悲。慢闪秋波观四野,只见碧天云外雁南飞。西风吹透罗衣冷,黄花满目绽东篱……”这很自然令人想到它改写的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将自己预先设定为汉族文人,将秋景先行点缀,意在将自己包裹在一个汉文化的秋浓情深之中。
二者,我们也能看到子弟书作者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的“大一统”天下,对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如初秋与深秋颜色之差,由火红到萎黄再到凋谢,所赋予的情感参差有别,悲喜情绪从客观景物描摹中完全体现出来。遇到登科、取士或是表现成竹在胸的自信时,一般多为火红色,情感很热烈,描绘的画面也更为鲜亮。遇到征战,睹物思人,或是抒发人生寂寥、感慨时,多以深秋的暗黄色或黛色为主,画面很低沉,仿佛凄凉心境淤积在景色里。又如,在多种秋的物候意象中,因为子弟书作者对北方物候景物体验较深的缘故,多喜欢秋暮,也就是傍晚的秋景描绘。黄昏之时,夕阳之下,更加显现出秋的本来面目。秋是一岁之暮,暮是一日之秋,这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悲秋的时间段。金圣叹《杜诗解》卷四中曾对《秋兴八首》总结道:“唐人诗,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伤心字用。”早自刘昼《刘子·惜时》就将日暮黄昏作为个体生命悲秋的高潮时刻:“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志士的不遇之痛与物候变化下的草枯虫鸣之悲呈现异质同构的模式。可见,岁暮——秋与日暮——黄昏,均属特定角色使命的人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