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作物异名同物与同物异名的思考
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前几天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苏东坡吃番薯?”的小文,只是是一个开场白,真正要说的是想籍此进一步讨论农作物的“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这个麻烦、令人困扰的问题。因为类似“苏东坡吃番薯”的误解,并非个别,往往旧的解决了,新的又会冒出来。 把苏东坡咏红薯诗误解作咏甘薯,是属于一揭便清楚的小问题。麻烦的是有不少的误解,各持己见,不能认同。最著名的要算黍和稷的争鸣,一种认为稷和黍是异名同物,黍糯性稷非糯性而已;另一种认为稷和粟是同物异称。事关两种不同的作物,怎么可以不辨清楚?可事实上双方相持了千余年,尽管到现在,稷即是粟的观点已经渐趋认同。我和李根蟠都有专題的讨论,这里就不再说了。 产生作物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的原因很多,加以归纳,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籍记载造成的分歧。作物名称靠古籍记载流传,古籍不胜其多,其所提到的作物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时常纠缠不淸,后人是靠历代的注疏解释,获得理解。但注疏本身也难免有差错,沿袭相传,便造成以讹传讹,积非为是。即使有人专门研究,指出正确的理解,因受先入为主的惯性影响,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不知道或知道了不接受的,可谓比比皆是。典型的如《诗·周南》“采采芣苢”中的“芣苢”,历来的注家都释作“车前草”,还讲了车前草的药用价值。但闻一多、宣草、宋湛庆及本人都先后考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芣苢当是“薏苡”,不是车前草。但芣苢是车前草的“定论”,牢不可破,少数人的考证,不能起到扭转的作用。[1]1980年代我参加一次科技史学术讨论会,一位学者的论文内容是关于中草药的,他在发言中提到芣苢,指出即是车前草。会议休息时,我特地同他交换意见,说芣苢现在有多人考证应是薏苡,不是车前草,他听了,不问有那些依据?发表在何处?而是不屑一顾地回答说“当然是车前草!”,因他是药物学家,熟悉车前草治妇女难产,他不能接受芣苢非车前草的见解,其实这不是否定车前草、而是薏苡被张冠李戴的问题。 最近台湾学者出版了一本《诗经植物图鉴》[2],作者把《诗经》里的植物名称,用现代植物分类的视角,给予定名,并请摄影专家对这些植物现在的生长情况,拍了实物的照片,做到图文并茂,对于研究了解《诗经》很有价值。因《诗经》所咏的植物,现在看不到了,所以鉴定的依据,仍旧离不开古籍的记载和前人的注释,和作者自己的理解,这就难以避免在一些植物鉴定上的失誤。譬如书里以芣苢为车前草,把“苕”解释作紫云英,把“稷”当作黍的不粘者,把“稌”释作稻的其他品种,说“禾”有时指黍等。作者是农艺和土壤学的留美博士,对古籍的记载注释自以引用为主,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李时珍的伟大贡献。《本草纲目》虽然是药物学的著作,同时也是部很有价值的农作物正名参考书。“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时珍在叙述每种药物(包括农作物)的开头,必先有一项“集解”,剖释古籍记述的异同,给予甑别。他与其他古人的不同是,他坚持亲自到实地考察记载和亲自栽种观察,他的知识来自实践,再与古籍核对,便具有权威的鉴别能力。如脂麻的茎是方形的,但陶宏景误把脂麻的茎分成方形和圓形两种,此后的书籍里都跟着说脂麻的茎有方、圓两种,导致紊乱。又,脂麻的果实有四稜、六稜和八稜的不同,这只是品种的不同,但前人不明这点,分别称四稜脂麻为胡麻,称八稜脂麻为巨胜等,使人无所适从。脂麻的叶片是多形的,从基部往上,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前人不知道这个特点,按叶形分类,便越分越乱。李时珍对此都一一作了纠正。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把“稆豆”误作《尔雅》中的“戎菽”,又等同于驴豆和萱豆。李時珍指出戎豆乃胡豆,萱豆是野緑豆,即鹿豆。与李时珍同样有贡献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也有不少类似的贡献,这里不一一举例。 二,时代差异形成的分歧。一种作物,往往在时代变迁中,改变了称呼。典型的是大豆,甲骨文里早已有象形的叔(菽)字,一直到先秦时期都称菽,如五谷之禾、黍、稻、麦、菽,又时常菽粟或菽麦连称。汉以后在《氾胜之书》里出现区种大豆法,汉以后的古籍都称大豆,只在引用先秦古籍时仍称菽。菽改大豆的原因未详,是否先秦的菽和豆同音,不得而知。“豆”是象形的祭祀礼器名,木豆称“豆”,竹豆称“笾”,瓦豆称“豋”。都用来盛祭品,久而久之,即以豆代菽。豆前加大,是因称菽时,业已包括小粒的菽在内,趁此区分大豆小豆。以后从域外引进的,便顺次称蚕豆、豌豆、绿豆等。先有单音词的麦、麻,然后区分为大麦、小麦、燕麦(单音词穱)及很迟才引进的黑麦等,大豆也属于同样性质。早期原产中国的块根类作物如甘藷、即薯蓣、山药,块茎类作物如芋艿、魔芋等不多,彼此也不易混淆,随着时间延长,陆续有外来作物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妇产科护理学》配套ppt 11第十一章 产后并发症妇女的护理.ppt VIP
- 23S519 小型排水构筑物.pdf VIP
- 用蓝牙连接蓝到牙耳机或手机电脑等设备.doc VIP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_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pdf VIP
- 实习生培养考核办法.docx VIP
- 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第3版)教学指南 高教版.pdf VIP
- 《营销心理学》的教案.doc VIP
- 中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ppt完整版.pptx VIP
- 2016款长安马自达CX-4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卷)[附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