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道德失范现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报道中道德失范现象

新闻报道中道德失范现象   新闻业是一种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的特殊行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公众机构和传播机构,它通过报道来引导舆论,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新闻报道的导向性与社会公众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紧密相关,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剧烈变化的新形势下,媒体也被纳入到市场经济运作的轨道,日益依靠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争夺客户和受众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于是,一些新闻媒体把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看得远比媒体的社会使命更重要。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由强调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转向强调新闻的商业价值、强调卖点和对受众眼球的吸引力;在报道内容和报道手法上则屡屡出现有悖于人类基本道德观念的现象,甚至触犯社会道德底线。这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及公信力,也破坏了社会道德规范。      新闻报道中道德失范的表现      血腥暴力频现。有些媒体对报道内容不加选择,粗俗不堪的脏话、血腥暴力的打斗、恐怖的流血场面经常毫无筛选地出现在受众面前,记者编辑们对此不加删除,似乎是想增强现场感和生动性,但却不考虑这些内容给人们身心带来的不适以及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2007年8月14日,南方一家知名都市报发表对“邱兴华案”的深度报道,文中对“血案”的现场作了详细描写。暴力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媒体有责任将其呈现出来,但新闻媒体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呈现这种暴力,难道媒体只能选择用恶的细节去吸引眼球、获取功利?其实更应该思考的是:案件中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恶所带来的恶果?如何引导公众向善?如此,才是一个健康的媒体,一个有正义感的媒体。   人文关怀缺失。前两年,新闻界发生了两起很有争议的事件:一是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2005年5月9日下午拿着相机等候一个多小时,拍摄到一个骑车人摔倒在水坑中的镜头;二是2004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某频道对以俄罗斯人质事件为背景,借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进行有奖竞猜。这两则“报道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媒体竞争的加剧,主要是暴露出??闻媒体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有的记者在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关系到他人生死这样的事件时,所谓的职业敏感竟代替了基本的道德观念,拿社会生活中的灾难和人们的痛苦与不幸作为自己的“兴奋点”而“津津乐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公众眼里成了不讲道德的典型。   色情庸俗泛滥。2000年12月3日,杭州一家都市类报“人间访问”专版,用整版篇幅刊登访谈录《物质女孩》。讲述一个名叫“宝宝”的三陪女,实际上就是卖淫女,从18岁到22岁的四年间靠色情哄男人、玩男人、骗男人发财致富,访谈录用这个三陪女的原话说:“这个世界,就是要有钱,最容易掏钱给我这种女孩的是男人,哄男人要动脑子,也是很累的。”“我希望自己有用不完的钱,有钱什么都好。……有钱还能享受安乐死,有钱可以到农村买坟地,不用火化。或者就像苏小小一样在坟前立块碑,前有苏小小,今有我宝宝。”   这是一个媒体宣传报道中道德失范现象的典型,该报道从标题到内容,不是对三陪女现象的揭露、批判,也不是纯客观的报道,而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欣赏和褒扬。的确,现在很多媒体离专业道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离本应坚守的基本道德底线,一会儿渲染婚外情的“时髦”和未婚先育“光荣”,一会儿又醉心报道有关“豪华婚礼”、“饕餮大宴”和“顶级别墅”等。色情庸俗的报道肆意泛滥,是对道德良知的漠视,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规范。   隐私丑闻炒作。这些年来,娱乐新闻已成为众多媒体炒作的主料,绯闻、车祸、吵架、患病、搬家、婚育……这些被视为隐私的内容,一旦发生在艺人明星的身上,立即就成了“重大”新闻,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更不用说那些与知名人士相关的令受众震惊的反常新闻和给受众强烈感官刺激的“丑闻”了。   在追逐和“贩卖”名人的隐私和丑闻中,媒体大获其利,赚了个钵满盆满。有人甚至撰文称:“一家网站靠炒作新闻间接可以收入数百万元,一个张钰‘性交易’丑闻频爆,恐怕可以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   以报道事实、尊重新闻规律为“幌子”的恶性炒作,使媒体今天散播出谣言,明天又急忙追回。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道德失范现象的防范措施      改革创新考核机制。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触犯道德底线的事情屡屡发生,主要还是受利益驱动。收视率、发行量、阅读率、点击率等考核指标的压力使得记者编辑在新闻采写和报道中常常剑走偏锋,置媒体的社会效益于不顾,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利用所谓独家的“猛料”来吸引更多的眼球,只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遏制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就应该改革创新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现行的硬性数字化指标之外,监管部门应当联手调查公司形成“社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