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学理论-东海大学社会学系.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社会学理论-东海大学社会学系.doc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 大學部選修課程 授課教師:李晏佐 課程時間:星期一下午14:10-17:00 E-mail:thu.edu.tw 德國社會理論 ——回到韋伯 German Social Theory: Back to Max Weber 「德意志?它在哪裡? 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地方!」 Friedrich von Schiller *** 「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 這就是德意志。 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奧地利; 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壹、課程旨趣 一、「德國」社會理論? 誠如Schiller與Goethe所言,「德意志」長久以來並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概念。自從西元843年,查理曼大帝之孫以《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帝國分割為東、西、中三部分之後,也就有了今日德國、法國、義大利的前身(亦為歐盟的創建國)。爾後,東法蘭克帝國變成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經過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後簽訂的《西伐利亞和約》,帝國碎裂化為三百多個諸侯國。直到1871年俾斯麥促成普魯士統一的千餘年間,德意志一直都處於界限不斷變動、高度地方分立自主的社會型態。這樣的歷史脈絡似乎也促成了德國思想的豐富多元(參閱本課程綱要附件一)。那麼,一門所謂的「德國社會理論」(German Social Theory)課程如何可能?如何呈現其理論思想發展的軸線,突顯其與其他文化地區(法、義、英、美)的差異,而非僅是走馬看花的「社會理論在德國」(Social Theory in Germany)?在此,將嘗試以「回到韋伯」做為組織本課程的核心命題。 二、輻輳與發散:「回到韋伯!」 本課程並非鼓吹重新閱讀Max Weber的經典著作,亦非一門「韋伯專題」課程。乃因時至今日,Weber仍是社會(學)理論的核心人物,其重要性無須贅述。但為何本課程要「回到韋伯」?必須強調的是,在本課程的設計中,Weber既非起點,亦非終點,卻做為知識史上承先啟後的關鍵:亦即做為本課程觀察德國社會(學)理論的輻輳點與發散點。 一方面,透過Weber的思想,有效收攏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觀念論與新康得學派、歷史主義、國民經濟學、以及與馬克思主義之對話,上述的多元思想構成了當時德國社會學制度化的思想脈絡。此外,透過「德國社會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Soziologie;D.G.S.)的成立,觀察Ferdinand T?nnies、Georg Simmel、Werner Sombart、Ernst Troeltsch等人對Weber思想的影響,如何在Weber的理論獲得綜合,並論及思想家們如何共同交織出豐富紛繁的論題。換言之,要考察德國社會(學)理論的誕生,我們將藉由「回到韋伯」做為觀察基準點。 另一方面,即使經歷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的崛起與二次大戰的動盪,致使大批思想家在三○、四○年代遠離德國,一度造成德國社會(學)理論中斷發展,而不似英國與法國可以維持一個基本的連續體:關注相仿議題,使用類似方法。然而,依然可以「回到韋伯」,以之做為概念與論題擴展延伸的參照點,經由精神分析、現象學、馬克思主義等思潮,觀察戰後德國社會(學)理論的各種走向,諸如Norbert Elias的文明理論、Alfred Schütz的現象學式社會學、Max Horkheimer與Theodor W. Adorno的批判理論。 最後,經由Talcott Parsons結構功能論的洗禮,八○年代之後的德國社會(學)理論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為再次聚攏諸般社會(學)理論的Jürgen Habermas,象徵著「回到韋伯」的努力;另一則為開創嶄新天地的系統理論,由Niklas Luhmann預示著一種「遠離韋伯」的德國社會(學)理論之可能性。 換言之,本課程將由四個面向提供一整體圖像,從緣起、開展、收攏、發散、最後再次收攏或趨向遠離: 德國社會(學)理論的思想背景:歷史主義; 德國社會(學)理論的制度化:德國社會學會; 德國社會(學)理論的斷裂:出走的第二代; 德國社會(學)理論的重建:透過帕深思回到韋伯和遠離韋伯。 本課程講演與討論並重,為兼顧思想史與社會史的交叉探究,以使課程參與者充分體會理論的梗概,授課教師將適時補充德國當時的社會歷史脈絡、思想家的生平或學派的形成,以及如何從該週指定文本探究其理論的整體面貌。必要時將帶領課程參與者一同閱讀文本,從做中學示範研讀理論文本的方法。至於諸如第二現代、承認理論等新興思潮,則因課程時間有限不得不割愛。事實上,本課程無意、亦無法總括所有德語文化地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