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曲艺.docVIP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曲艺.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曲艺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曲艺   竹马戏――戏曲的“活化石”   “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唐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竹马戏享有“唐宋遗音”和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峄县志》载:“上元灯火,唐代尤胜,至今沿而用之。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竹马戏一般由四五十人表演,最多可有108人,标准服装均是汉服戏装。表演时,男演员以诙谐逗趣的表演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以含蓄、内在、柔媚来使剧情、场面生动活泼。   “竹马戏”曾流行于台儿庄,至今仍尚存。每年的表演,多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台儿庄的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的是匈奴单于迎亲纵马奔驰的场面,形象生动,结构紧凑。活动时,演员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四柱穿、叠马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节奏伴奏,舞蹈完毕,演员们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小曲,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重的乡土文化风味。   运河号子――运河舌勺流动艺术   “嗨呀哈嗨!栽下膀子探下腰,背紧纤绳放平脚,拉一程来又一程噢,不怕流紧顶风头……”起帆了,运河号子响了起来,运河号子曾代表当时船工的生活。   运河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运河文化标志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它是运河帆船上号令船工进入劳动状态、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情绪的专用歌曲,俗称“船歌”、“河边的歌”。是船工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与劳作紧密伴随,其相关器具众多,包括漕运船及船上桅杆、篷布、橹、篙、铁锚、纤绳、定船石等。船上每一道操作工序都有一种号子与之对应。它有着同运河一样平稳和缓的“性格”,呈现出平缓、优美、抒情、如歌的特点,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台儿庄区土城子(俗称纤夫村)地处运河沿岸,自运河开凿以来,村民就依河而居,以运河船务为生,多船工,多纤夫,运河??工号子在此广为流传。   台儿庄的老人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金銮殿”里也能撑一篙。当船舶行驶至船多、人多之处,哪只船的船工唱的响亮有力,哪只船的主人就会感到自豪。因此,号子也成了船主实力的一种标志。比如,起锚号是在铁锚久拖不起时船工用力拔锚所唱的号子,船工们抓住锚绳边拉边唱:“千斤呀,万斤呀,嗨!铁锚呀,动身呀,嗨!”慢慢地铁锚在众人的齐声唱和中被缓缓拔起。“哟嗬嗬……哟嗬……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台儿庄的人们,一听到那错落有致、韵味悠长的船工号子,便知道有船只拔锚起航或歇锚靠岸了。   渔灯秧歌――乡会艺术的典范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   演出场地多采用广场或大街表演,晚间效果更佳,因渔身内安有灯泡特别好看。“渔”一般用纸或布做成,然后彩绘。渔肚内用手电筒做电源,安上灯泡,开关一推就亮。演员有20多人组成,有渔翁、渔婆、货郎、憨丫头、小姐,还有锣鼓配乐,其他人打着渔灯跟着鼓点走秧歌步。   根据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员舞步各有不同,渔翁多用横跨步,动作利索;渔婆用小碎步,左右摇摆;货郎多用单腿退步,滑稽、幽默;憨丫头一般夸张地扭秧歌十字舞步,略自由,表现憨、傻的情态;小姐走小碎步,表现出一种娇柔的形态。   在服装上更有特色,演员基本穿的是古装戏衣。小姐上身穿的是大襟绣花袄,下身穿裙子;憨丫头穿的是翻开的大花袄,表现出喜剧的效果。   渔灯秧歌主要用击打乐。击打乐分里外场两部分。外场是专门负责伴奏的人员,有5人,由大锣、小锣、大叉、小叉和大鼓组成;里场是扮演人物的演员兼乐手,有4男4女,4男演员演奏腰鼓,4女演奏小锣。   渔灯秧歌的曲谱包括曲调和唱词两部分。曲调是喜庆欢快的传统民间小调,唱词不受局限。秧歌队演唱时,在外场的锣鼓收住,演员中的4鼓4锣可随唱词出节奏。其中2人领唱众人应,也可每人唱一句众人应。   它的唱词一部分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民谣,也有一部分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创作,换词不换曲。渔灯秧歌主要表现鲁南人民对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盼望年年有余、风调雨顺,能过上祥和而美满幸福的日子,并对大家致以美好的祝愿。   运河花鼓一古城人钓精神记忆   “花鼓,花鼓,敲锣打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段在台儿庄广为流传的民谣说的就是运河花鼓。   运河花鼓滥觞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波及邻近苏、鲁、豫、皖等地,其产生年代距今已有200余年了。运河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以打击乐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群舞。表演风格着重突出幽默、风趣、粗犷、奔放等特点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