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技术.docVIP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技术.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技术   摘要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现状、特点和原因,提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技术,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现状;特点;病因;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203-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Reovi-ridae)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virus,SRBSDV)引起的病毒性病害,由白背飞虱传毒[1-2]。2009年在浙江省武义县首次发病,2010年相继在浙江省除舟山、嘉兴市外的9个市(地)的单晚、连晚稻田发生。2010年8月17日在衢州市衢江区樟潭街道安仁甫自然村单季稻首次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蘖;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1~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现就衢江区单晚、连晚田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分析如下。   1发病现状   截至2010年9月26日,衢州市衢江区除浮石、双桥、灰坪3个乡镇(街道)外,有17个乡镇(街道)87个村的182.8 hm2水稻田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其中丛发病率5%以下的田块129.7 hm2,占71%;丛发病率5.1%~90.0%的田块53.1 hm2,占29%。据调查统计,发病品种中新两优6号占39.3%,两优084、623、两优1259、两优2263、6326等两优系列占17.4%,两优827、川香优299、川优7号、丰优22、中浙优1号、金优987、川香优6号、钱优0508、协优92等10多个品种占43.3%。   2发病特点   一是单季稻发病重于晚稻。单季稻发病严重的田块丛发病率达80%,基本绝收面积有0.63 hm2,而晚稻普遍发病轻,丛发病率一般在5%以下,产量损失小。二是杂交稻重于常规稻。通常杂交稻较感白背稻虱,且单本插植,一旦感病整丛发病;而常规稻多本插植,一株感病,一般不会整丛??病。三是单季稻沙床育秧重于水田育秧。沙床育秧密度高,增加了单只带毒白背稻虱侵染众多秧苗的机会。   3病因分析   (1)2010年衢江区白背稻虱6月5日田间初见,由于2010年梅雨多,带毒的白背虱随西南气流迁入批次多,迁入量大,造成较大范围、较大面积的单季稻发病。衢江区单季稻一般5月15―20日播种,6月上中旬正值秧苗期,被带毒白背稻虱危害染病,病苗移栽到本田就会整丛发病,主要表现矮化、僵直、叶片皱缩。   (2)秧田用药偏早,本田用药偏迟。如樟潭街道安仁甫村村民邵泰民,在该村泉井垄畈种植单季稻新两优6号0.1 hm2,5月14日播种,采用沙床育秧,5月23日(一叶一心期)和6月2日(三叶一心期)各用扑虱灵加杀虫双喷防1次,6月13日移栽,6月5日田间白背稻虱迁入后秧田及本田前期均未用药,仅在本田期6月28日和7月12日各用扑虱灵加杀虫双喷药1次,8月17日在衢江区首次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丛发病率达86%,基本绝收。   而同村隔条田塍的村民何春荣,同样也种植单季稻新两优6号,5月16日播种,采用二段育秧(先沙床育秧,1周后5月24日分寄到水田,秧田期于5月27日、6月6日和6月12日防治3次虫),6月12日带药移栽,本田期治虫4次,秧田和本田期农药选用扑虱灵加阿维菌素等交替使用,仅田中央有零星轻微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说明只要狠抓秧田和本田前期适期对口用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可以预防的。   (3)秧苗期防治偏迟,本田前期用药不对口。如廿里镇塘底村民魏金潭,种植0.54 hm2两优6326,采用水田育秧,5月27日播种,6月5日用药1次,6月26日第2次用药(秧田三至五叶期未用药,有利于白背稻虱危害染病),6月27日移栽。本田期用药4次,其中第1次(7月9日)使用阿维菌素加杀虫双,该配方对防治白背稻虱不对口。因此,该村民种植的两优6326丛发病率达31.5%。   (4)秧田、本田期防治相同的情况下,沙床育秧发病重,水田育秧发病轻。全旺镇里舍村村民张雪峰,种植0.4 hm2两优623,其中0.05 hm2采用沙床育秧,丛发病率达90%,基本绝收;水田育秧的0.35 hm2,移栽时发现秧苗矮一些的全部拔除,丛发病率不足1%。   (5)同一品种,作连晚种植的发病轻。如高家镇盈川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