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
目录
第六章 中国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及承载力的空间分析 1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一、空间效应 1
二、空间效应的测算和检验 1
第二节 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分布 2
一、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分布 2
二、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 3
三、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率的空间分布 4
第三节 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9
一、空间权值矩阵的选择及全局空间相关分析 9
二、局域空间相关分析 10
第四节 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空间类型划分 15
本章小结 16
2003-2009年中国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数据,纳入空间效应,考虑空间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分别对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空间效应
空间经济计量研究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是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性,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等经济地理结构,从而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此外,由于相邻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的相似性和空间上的观测值缺乏独立性,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时可能还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的强度由空间观测值的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共同决定。
二、空间效应的测算和检验
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可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定义的Moran’s I指数来测算和检验。
全域的Moran’s I定义如下:
(6-1)表示第个区域的观测值,为区域数,为采用邻近标准或距离标准的空间权值矩阵,。
在全域Moran’s I空间自相关中,由于部分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或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间的正相关和另一部分区域间负相关抵消,Moran’s I估计的是抵消后的剩余值,无法揭示每一区域的局域空间关联效应。因此,还需要使用局域Moran’s I模型测算局域空间效应,其计算公式如下:
(6-2)是的标准化变换,;为标准化后的空间权值矩阵。此外,还可用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地图更为直观地描述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综综合承载力的局域相关性及差异性。
第二节 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分布
一、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分布
本研究使用的空间样本为2003-2009年间我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数据为30个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评价值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值以及依据它们测算的资源环境承载率。
2003年及2009年中国30个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的五分位图如下图6-1和6-2,由图可知,中国30个省域资源环境压力集聚特征明显。以2009年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的五分位图为例,3个省域(贵州、新疆和宁夏)处于资源环境压力最高分位等级上,4个省域(甘肃、广西、山西和青海)位于次高分位等级上,6个沿海地区省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位于资源环境压力最低分位等级上,其它17个省域处于资源环境压力较低的分位等级上。总体来看,中国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东部沿海向西北部区域渐次梯状上升模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图6-1 2003年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五分位图
图6-2 2009年省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五分位图
二、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
2003年及2009年中国30个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五分位图如下图6-3和6-4,由图可知,中国30个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集聚特征明显。以2009年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五分位图为例,3个省域(上海、北京和天津)处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最高分位等级上,5个省域(福建、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位于次高分位等级上,4个省域(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位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最低分位等级上,其它18个省域处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较低的分位等级上。总体来看,中国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至西部梯状下降的趋势,区域差异及区域集聚性比较明显。
图6-3 2003年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五分位图
图6-4 2009年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五分位图
三、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率的空间分布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如下:
(6-3)30个省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率结果如下表6-1,图6-5至图6-9。
表6-1 2003-2009年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率
地 区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03-2009年平均 北 京 1.76 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