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板桥石刻作品挖掘与保护
郑板桥石刻作品的挖掘与保护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品,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的画竹栩栩如生,郑板桥以竹所作的诗句脍炙人口,而郑板桥在民间留有石刻作品则闻所未闻。光阴如梭,往事如烟。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的老干部周绚如,对郑板桥石刻作品“壶天”的挖掘和保护过程仍记忆犹新。 周绚如,今年89岁,中共党员,爱好书法字画??文物收藏。退休前任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副所长。2010年4月中旬,周绚如老人接受了笔者的独家采访。面前的他,虽年近九旬,但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说话有条有理。他拿着一幅郑板桥画像和一张郑板桥石刻作品“壶天”的照片,向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与“壶天”结缘的传奇故事。 闲聊,聊出线索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1980年春,如皋县(当时尚未撤县建市)文化工作会议在该县人民政府招待所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和挖掘“文革”中免遭浩劫的文化遗产。酷爱文物收藏的该县二等一级伤残军人朱铎坐着轮椅来到会场。 午餐过后,已近花甲之年、时任招待所副所长的周绚如陪同朱铎走访与会者。在河北厅108房间,来自西片几个乡的文化站站长意犹未尽,闲聊中他们对“文革”中一件件珍贵文物被蹂躏践踏惋惜不已:“作孽,作孽,这是作孽哟!” “我们乡有个农民,家中有块白玉石,石块上面有郑板桥的字迹。”正聊在兴头上,来自加力乡(现并入搬经镇)的文化站站长丁邦和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场的人瞬间将目光聚集到他身上。丁邦和呷了一口茶,话锋一转:“只不过这块石块被当作踏脚石踩了几十年,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损坏。” “真有此事?”坐在轮椅上的朱铎半信半疑。 “哪能有假,我亲眼见过。”丁邦和充满自信。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散会后,对书法、石刻颇有研究的周绚如与朱铎一合计,再次找到丁邦和站长,恳请丁站 长陪同他们去实地看个究竟。 走访,初识宝石 次日上午,丁邦和陪同周绚如(朱铎因下肢残疾,行走不便,未能同行,他为周绚如提供了一本《郑板桥字帖》)蹬车赶往加力乡一户姓李的农户家。他们未进李家门,便看到放在地上的那块面朝下、背朝上的石块,周绚如一阵惊喜。李家主人、年近70岁的李老汉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石块的来历。 “1947年‘土改’时,我们村上的农民斗地主、分田地搞得热火朝天。没几天,村上一位姓宋的大地主家的100多亩土地全分给了当地农民。翻身农民喜气洋洋,个个心里乐开了花,当时我家在分得土地的同时又分得了这块石头。我家老小目不识丁,不知道石头上刻着啥玩意,起初搬回来时,先将它安置在田头做‘镇地石’,我祈祷着用这块石头好好压着这来之不易的土地;后来,孩子她妈用它做‘压菜石’腌了一缸咸菜;再后来我把它搬到家门前做‘踏脚石’,这一踏就是33年。”李老汉一边介绍一边将石块翻过身。石块虽历经沧桑,但完好无损,字迹清晰。 这是一块罕见的白玉石,长40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石块中间由右至左草书“壶天”二字,左侧竖式落款“板桥”,右上方钤一方长方形篆体“郑燮”印章。“壶天”二字用隶体参入行楷,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堪称“一绝”。周绚如当即取出随身携带的《郑板桥字帖》与石块上的“壶天”、“板桥”字样进行比较,再反复核对了“郑燮”印章,初步认定是郑板桥真迹。 “请问这宋家后代现住何处?”周绚如俯身询问。 李老汉用手一指:“近在眼前,隔壁的宋老先生原是这石块的主人,你们去请教他吧。” 寻源,道出真情 与李家西邻的宋家原是本村地主,其主人宋老先生已是88岁高龄。他满头白发,戴一副老花眼镜、拄一根拐杖,因教过几十年书,当地人习惯称他为“宋老先生”。周绚如说明来意后,宋老先生一下子来了神。 “这石块原是我家的祖传‘宝石’。我家上几代殷实富裕,先辈们很有文化,与名人交往较多,据《宋氏家谱》记载,此石块是乾隆十六年郑板桥赐给我家客厅门前用的‘富贵石’。石块上‘壶天’二字意为清静幽雅,来源于郑板桥为我祖上题的一副‘青菜白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对联。后因战乱,对联遗失,而‘宝石’代代相传。”宋老先生说到动情处不时连连叹气:“1947年‘土改’时,这石块分给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