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带“流浪”海外文物“回家”.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芳带“流浪”海外文物“回家”

邓芳带“流浪”海外的文物“回家”      2006年初,美籍华人邓芳、范世兴夫妇联络海内外华人,14人联手花费巨资购买“流浪”海外的31件中国汉代珍贵文物,并把它们无偿捐赠给祖国。      “流浪”国宝惊现互联网      “去年初,我和丈夫在互联网上看到几家美国古董店在出售中国汉代文物,文物数量之多令我们吃惊。”远在美国底特律的邓芳在越洋电话中告诉记者。   邓芳出生在上海,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美国一家汽车系统公司高级工程师。学理工科出身的她一直酷爱文史,尤其爱逛博物馆。一看到网上出售的那些气韵高古、情态传神的塑衣陶俑、黑色裸俑,还有大量造型逼真的战马、猪、牛、羊,直觉告诉邓芳,这些有可能是真品,而且有些是中国人自己都没见过的“宝贝”!   邓芳分别和美国、新西兰、英国的3个网上卖家取得了联系。经打听,她得知这些“货”近两年被走私到中国香港,被欧美的文物商购得,从此颠沛流离。邓芳夫妇既为文物走私的猖獗震惊,又为祖国文物的流失而难过。      舌尖舔陶俑只为辨真伪      随即,他们查阅了大量国际文物法资料,了解到要追回这些走私文物最直接的手段,是由中国提供文物被盗的书面证据,联合国际刑警并通过法律程序,向这些文物的持有者没收索回。“然而,文物被盗之前深居墓中,并无正式记录,由此,依照法律程序索回几无可能实现。于是,我们想到了民间筹款的方式,将其中最珍贵的部分尽快购得,而后捐赠回祖国。”邓芳说。   夫妻二人迅速订购了其中品相上乘的陶编钟9件和两个彩塑陶俑。   他们在买马家窑陶罐的时候,学过一些文物鉴别常识。但是这一次面对的是不同寻常的珍宝,两个博士拿出了科学攻坚的精神,通过网络向藏友请教,急补文物鉴别知识。   尽管编钟附带牛津大学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报告(专门测验陶器最后一次过火年代),他们还是不敢松懈。为确认文物真假,他俩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   有时他们用少许清水泼拭,以测试陶体的干湿度;有时以舌尖舔尝,以感受其吸水性能的强弱。   “我们曾在陶俑身上,用细???的镊子捡出两三毫米大小、极难察觉的衣服碎片,还通过放大镜观察比较陶俑眉毛和眼珠的颜色、身体肤色及表面剥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后来加彩的状况。”   当时,经过近一个月摸索探寻,“竭尽了我们有限的知识,也破解了当时所有想到的疑问,还是决定向文物界专家求取更专业的咨询和鉴定。”   2005年,夫妻两个回国旅游,跑遍了陕西省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留给他们美好深刻的印象,工作人员十分专业,馆内收藏条件堪称国际一流。邓芳把求助信投向了那里。   “副馆长王保平先生非常诚恳负责,在阅览我们发送的图片之后,立即告知他的初步判断,‘应为真品。’”      “领送汉人回家”      邓芳心里生发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这些藏品确定是真品,这么多、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它们回家。”   民间筹款、募集资金、回购文物,然后捐赠回国,这是夫妻两个所能想到的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光靠我们两个肯定不行,必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邓芳写了一封长信,倡议那些“有情怀的朋友”加入进来。她向国内外多年交好的同学朋友介绍这批文物的始末,以及希望将其回购并捐赠回国的意愿,恳请大家达成共识:“尽匹夫之责,送国宝回家。”爱好文学的她给倡议书起了很抒情的一个标题,“天若有情天亦老,领送汉人回家”。   倡议书及文物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分散在美国、加拿大以及北京、上海的朋友们那里。邮件发出仅仅10分钟,邓芳便收到老友王雷从波士顿发来的回信。   “珍贵文物,绝好行动。请告家庭地址,我即刻将支票寄你们。”   在纽约州行医的王纲,无论听闻祖国发生水灾,还是非典流行,都会慷慨捐款。邓芳相信他这次也会响应,果然他很快电话告知,自己将立刻加入捐赠者的行列,并自告奋勇提出寻求法律咨询,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物流失走私等问题。   随后邓芳在北京的中学同学万红也来信了,“她赞同并支持我们的倡议,深以加入到捐赠者行列为荣,她深情写道:‘魂兮快快归来,愿同此心。’”   同心者来,同力者至。与邓芳同在一家公司的同事加朋友施茜女士和她的先生薛小林先生,也从上海发了邮件,“他们有高见,并且谨慎多思,敦促我们一定将鉴定做好,绝不可出错。”   最令邓芳难忘的是黄翔华女士和她的先生吴宗钧先生。“他们来自台湾,多次访问中国大陆,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情意。看到我们的倡议书,很快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和大家共襄义举。陶俑到了之后,他们冒着暑热赶来面晤,聚神专心地看了又看,夸了再夸,如同面对亲友,那一份真性情,令人铭心难忘。”   自2006年3月发出倡议书后,朋友们先后寄来支票,因为担心文物被其他人买走,邓芳夫妇来一笔钱就订一批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