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华北古代环境史的研究——日本的中国古代环境史研究之一例_论文.docxVIP

我对华北古代环境史的研究——日本的中国古代环境史研究之一例_论文.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对华北古代环境史的研究——日本的中国古代环境史研究之一例_论文.docx

我对华北古代环境史的研究——日本的中国古代环境史研究之一例 内容提要:春秋以前的华北,长期为森林和草原所覆盖,最初的产业形态是谷物生产、畜牧、渔猎、采集多种经济并存。春秋战国时期华北的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齐—《管子》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保存多种环境的基本面貌;一种是秦—《商君书》模式,把山林草原耕地化,实行“大田谷作主义”。延续至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农本主义”趋于成熟,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内延扩大的方向发展。关中的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是精耕细作的产物。中国“农本”主义是资源循环型的小规模经营,它的背后隐藏着西北输入成家畜的系统。 关键词:环境史大田谷作主义农本主义 一、古代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必要性 悠久的中国历史,是在什么样的舞台上展开的? 对于中国人,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是一个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 今天,我的报告要首先谈谈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原因之一是日本历史学发展的进程。在日本,从明治时代(1865——1911年)以后,开始向西洋人学习历史学方法论。众所周知,那就是成为建设“国民国家,nation”的一种侄危庵址椒ㄈ狈Χ远嗝褡骞业姆治鲆约捌兰邸K裕匀毡纠方醒芯康闹行氖谴蠛统⒊闪⒁院蟮纳Ψ⒄构谭治觯杂谕夤返难芯浚埠庇谐稣庖环段У摹T谄涔讨校毡纠费б步邮芰宋餮笕说难侵薰酆椭泄邸L乇鹗荈.F.von Richthofen[1],和K.A.Wittfogel[2]的“黄土”观。他们说,黄土很肥沃,所以不需要肥料,只要灌溉就可以了。根据今天的土壤学研究成果[3],这个看法是错误。可是在日本,有些人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构造是“专制国家”[4],其成立的基础就是大规模的渠水灌溉(天野元之助先生已经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错的[5])。还有,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只涉及作为划分时代标志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没有考虑到土壤肥力问题。 而且,近100年来的日本,为了赶上欧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生产率的提高和公平分配的实现已成为全杜会的课题。这也是将分析生产关系的性质作为日本历史学研究中心的另一个原因。结果有人说,“日本将是最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这是开玩笑,可是,这也反映出现代日本社会不能忽视的一面。我想,那未必不好,有一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在一个国家,要想让老百姓生活得快乐并且平等,就今天的技术水平来说,不得不增加环境的“负荷”(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阻害循环效率),这将对人类100—200年后的继续生存产生影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现代日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经济学领域,环境经济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过,日本历史学目前还无法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我不得不注目中国近代以前的环境史。 在古埃及,西亚两河地区和印度河地区创造古代文明的人们和他们的语言已经失落了,而且生态环境恶化,即发生了沙漠化,从根本上丧失了支持其文明的集聚“财富”的力量。 华北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人持续活动的地区,而且是用同一种语言持续记录这些活动的唯一的地区。可见在中国,即使存在些问题,却还保持着能够让那么多的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能够在最长时期内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地方。 中国为何能够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 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给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这也是现代日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 二、古代华北环境的变迁 目前,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如下想法。 (一)华北原始的环境 正如史念海先生已经说过的[6],第四间冰期开始以来,华北一直被森林和草原覆盖。就连在大西北,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沙漠,贺兰山早期岩画栩栩如生的描绘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边人们是如何以狩猎森林中的鹿、猪等野兽为生的。而关于河北,松九道雄先生分析了甲骨卜辞,商王每隔数日就去殷墟周围的地方进行狩猎[7]。这个事实足以说明,河南、河北省交界地区在当时存在有可以狩猎的大面积森林—草原地区。这一点也可以用河北省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酒的原料郁李、草木犀等野生果实来证明。 关于西周时期的陕西,从1975年在周原出土的《九年卫鼎》等铭文[8]来看,周王朝治下有以贡纳皮革类为职能的氏族,他们领辖的森林是从周原到朗地(现在的彬县)。因此可以说明,当时的泾水流域基本上也是森林和草原。关于泾水流域,《诗经》豳风《七月》也可以参照[9]。《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诗,其结构复杂,包含了夏历和周历。所以作出判断和解释时要分外谨慎[10],据我管见,如第一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