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彭祖》字義疏證
古代文学论文-《彭祖》字義疏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問世以後,學者的考釋熱情一如以往,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有關《彭祖》的討論相對於其他各篇而言仍然嫌少,阅读障碍依然存在。[1]今试就《彭祖》一篇的若干字義略作疏證,希望能有助于全篇的通读。 一.執? 忘 《彭祖》簡1:“句(耈)是(氏)執心不忘,受命羕(永)長。” 今案:忘字古有二義。一爲“遺忘(forget)”之義;一爲“忽忘(neglect)”之“忘”,亦即“荒寧”之“荒”。二義相因,但差別亦十分明顯。“遺忘”往往就一人一事而言,而“荒寧”之“荒”則指無所用心。 簡文當取第二義。壺:“日夜不忘,大去型(刑)罰。”唐韓愈《潮州祭神文》:“夙夜不敢忘怠。”這兩例中的“忘”均為“荒寧”之義,可與簡文互證。 “執心”猶言“秉心”、“操心”,執、秉、操三字同義。“執心不忘”即秉心謹慎、不敢荒寧,文義十分通暢。或讀“執心”為“慹心”[2],恐不可從。 二.舉? 帝 《彭祖》簡1:“臣可(何)(藝)可(何)行,而舉於朕身,而?(謐)於帝(常)。”“帝”字,各家無說。“”字,整理者李零先生蓋讀為“恒常”之常,趙炳清先生讀為“秋祭”之“嘗”。 今案:“舉”當讀爲“譽”,作動詞用,訓爲“獲譽”。舉和譽同从與聲,故可通借。《易·豐卦》六五:“來章,有慶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譽”作“舉”。《淮南子·氾論》:“蹠距者舉遠。”《文子·上義》:“度距者譽遠。”是其證。 “帝”當讀為“禘”。“”當從趙炳清先生之說,讀為“嘗”。“”為“嘗祭”的後起本字。“帝”當即典籍常見之“禘嘗”。 古人於四時皆有祭祀活動,但夏殷之禮與周禮頗有不同。據夏殷之禮,春夏秋冬四時祭祀活動依次爲礿、禘、嘗、烝,而禘、嘗則尤爲重要。《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隂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隂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古者於禘也,祭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隂義也。故記曰:嘗之日,發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故曰:禘甞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 “?”字李零先生無注。趙炳清云:“《正字通?言部》:‘?,同謐。’《广韵?质韵》:‘謐,慎也。’即‘謹慎恭敬’之意。”其說甚是,惜未能舉出書證,今略加申論。 典籍中有訓爲“慎”者,然因辭例甚少,往往被誤訓爲他義。《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史記·五帝本紀》:“欽哉,欽哉,惟刑之静哉!”裴駰《集解》:“徐廣曰:今文云:‘惟刑之謐哉!’”“恤(卹)”與“謐”同義,當訓“慎”。“謐刑”猶言“慎刑”、“慎罸”。“慎刑”是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尚書·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徳慎罰。”《漢書·馮奉世傳》:“罰疑從去,所以慎刑,闕難知也。”史公訓“謐”爲“靜”,盖孔安國舊義,人多從之,失之。 此義典籍中多用“毖”字表示。《说文·比部》:“毖,慎也。从比,必声。”《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毛傳:“毖,慎也。”古音比必陰入對轉。《周礼·考工记·轮人》:“弓长六尺谓之庇軹。”鄭注:“故書庇作秘,杜子春云:秘當爲庇。”《仪礼·既夕礼》:“有柲。”郑注:“古文柲作枈。”所以毖字可以看作双声符字,比必皆声。“謐(?)”和“毖”實際上同詞。 古人以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於祭祀的敬慎態度可以想見。《禮記·祭義》:“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鄭注:“忘與不敬,違禮莫大焉。” 古人對於祭祀的敬慎態度表現在辭例上,就是用表示“敬慎”的字眼兒放在祭名之前。秦公鎛:“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壺:“子子孫孫,母(毋)又(有)不敬,祇丞(烝)祀。”“虔敬”、“祇”即“敬慎”之義。傳世典籍中也有相近辭例。《尚書·召誥》:“其自時配皇天,毖祀于上下。”某氏傳:“為治當慎祀于天地。”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需要具備什麽樣的才藝和品德,才能夠使我本人獲得聲譽,並且敬慎於祭祀呢? 三.眊眊? 則 《彭祖》簡3“眊〓予朕孳,未則於天,敢昏(問)為人。”李零先生注:“眊〓,重文,讀為眊眊,是昏憒之義。《韓詩外傳》:‘不聞道之人,則冥於得失。不知治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 今案:“眊眊”,李先生訓為昏憒,義固可通,然玩其語氣,頗與《尚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之辭例相近。 《尚書·顧命》:“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某氏傳:“言微微我淺末小子,其能如父祖治四方以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