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保知识讲座-病害.ppt
植保技术讲座 ;一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长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并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后导致产量下降或品质变劣,造成经济损失,称之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危害的严重性
;晚疫病;小麦条锈病;土传根病;苹果腐烂病田间症状 ;;苹 果 褐 斑 病—坏死;水稻白叶枯病—叶枯(Xanthomonas oryzae);腐烂;番茄青枯病—萎蔫;棉花枯萎病;西葫芦病毒病-畸形 ;番 茄 蕨 叶 病(CMV)-畸形;甘薯软腐病—霉状物;霜霉病—霜霉状物;小麦条锈病—锈状物;小麦秆锈病;黑粉(穗)病—黑粉状物;黄瓜白粉病病叶—白粉状物;颗粒状物;油菜菌核病茎秆内菌核;番茄青枯病--菌脓;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膜;线虫;小麦胞囊线虫病;辣椒病毒病(TMV);病害诊断要点;2 非侵染性病害;三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疫霉菌;植物病原真菌—霜霉菌;交病原真菌---链孢菌;植物病原真菌---镰刀菌;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植物病原细菌电镜照片;病毒----TMV;病毒 ;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植物—菟丝子;植物病害类型;四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五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病原物如何越冬越夏?
1 种子和繁殖材料
2 田间病株
3 土壤和粪肥
4 介体昆虫
病原物是如何传播?
1 人为传播(种子、繁殖材料)
2 气流传播
3 土壤传播
4 昆虫传播
5 风雨传播
病原物是如何侵入的?
1 直接侵入
2 伤口侵入
3 自然孔口侵入;;六 植物病害的防治;2 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为什么要预防为主?
(2)为什么要进行综合防治? ;3 防治措施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4)生物防治
(5)化学防治
(6)物理防治;(1) 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3)抗病品种利用;(4)生物防治;(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一 杀菌剂分类(1 按作用方式);二 杀菌剂分类(2 按化学成分来分);二 杀菌剂作用机理;二 杀菌剂作用机理;三 杀菌剂的使用方法;四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若干问题 ;1 植???病害化学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药剂品种单一和长期使用同一类药剂
如自1980年以来近20年, 尤其是近10年卵菌病害的化学防治药剂几乎由甲霜灵及苯霜灵、恶霜灵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一统天下。尽管近几年开发了霜霉威、霜脲氰等新产品, 但其用量仍无法与苯酰胺类相比, 致使长期、单独、大量、重复、大面积地使用同一药剂或同一作用机制的内吸性杀菌剂, 导致药效下降, 用药量增加, 使众多的卵菌病害失去控制。;(2)病菌抗药性日趋严重
国内目前用于防治病害的主要内吸杀菌剂均已出现抗性, 如卵菌对苯基酰胺类(甲霜灵)及乙磷铝两类药剂抗性问题已有很多报道;镰刀菌、菌核菌、青霉菌、叶斑病菌等多种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和托布津早已产生抗性;灰霉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速克灵)、苯胺基嘧啶类、咪唑类杀菌剂等已产生多重抗性;最近有资料报道,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了抗性。
;(3)制剂加工技术滞后影响药效发挥
现有的杀菌剂中, 多数品种的加工剂型均为可湿性粉剂。由于我国现行的可湿性粉剂悬浮率的行业标准较低, 因此, 部分品种悬浮性较差, 不同程度上影响药效发挥, 增加用药量, 不仅提高使用成本, 还造成环境污染。
;(4)杀菌剂滥用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植保技术推广人员和健全的服务体系, 对病害的发生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 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在农药使用上普遍存在滥用农药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用药次数增多,浓度随意增大,药剂乱配乱用,单一重复使用同一品种,施药不及时,剂量不准确,喷施药液量不足等等,有些地方禁用农药仍然在大量使用。杀菌剂不合理使用导致抗性产生、药效下降或出现药害现象。;2 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经济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
(1)实施综合防治技术, 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各种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的作用,使作物健康地生长,尽可能不发病或少发病,以减少杀菌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2)作好病害诊断和测报工作,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
生产上由于农民不能正确地识别和诊断病害,经常发生误用杀菌剂的现象,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贻误了防治有利时机,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