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3章 龋病的预防.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防医学】第3章 龋病的预防

第4章 龋病的预防     学习目标 1、说出龋病的预防措施,叙述龋病预防方法 2、明白龋病易感人群的概念 3、叙述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和氟化物的局部应用 4、说出窝沟封闭的适应症及操作步骤。 5、简述预防性树脂充填与非创伤性充填的适应症。 目录 一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定义 二、龋病的临床特征 三、龋病的致病因素 第二节龋病易感人群的检测 一、 龋病易感人群的定义 二、 龋活性实验 第三节 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一、 龋病的预防措施. 二、龋病预防方法 第四节 氟化物防龋 一、氟化物与人体健康 二、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三、氟化物的局部应用 目录 二 第五节 点隙沟裂(窝沟)封闭 一、点隙沟裂(窝沟)封闭的适应症与非适应症 二.封闭材料的种类、性能及使用方法 三、封闭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办法 第六节 预防性树脂充填 一、预防性树脂充填的适应证 二、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分类 三、操作步骤 第七节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 一、适应症及操作方法 二、对ART的评价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破坏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龋病 龋病的特点 细菌感染性 多发性、常见性 古老性与现代性 慢性破坏性 慢性破坏性 儿童:妨碍消化功能,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成人:影响美观,功能受损,经济损失 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 蜂窝织炎 颌骨骨髓炎 口腔病灶,远处传播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二、龋病的临床特征 龋病的病因 一、龋病发病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二、龋病的四因论 化学细菌学说 碳水化合物 有机物 龋病的四因论 细菌菌斑 定义 细菌粘附于牙体或修复体表面,形成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 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细菌菌斑形成 获得性膜形成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于牙面所形成的无菌, 无细胞, 无结构的生物膜. 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粘附和聚集 菌斑成熟 菌斑的形成过程-1 菌斑的形成过程-2 菌斑的形成过程-3 菌斑的形成过程-4 菌斑的形成过程-5 菌斑的形成过程-6 菌斑的形成过程-7 菌斑结构 平滑面菌斑 窝沟菌斑 菌斑结构 平滑面菌斑 菌斑牙界面:完整的一层,有相当厚度和连续性;或菲薄不连续的电子稠密层 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后者排列成栅栏状,垂直于牙面 菌斑表面 菌斑结构 平滑面菌斑 菌斑表面: 结构松散,细胞间隙宽,表面为球菌状、杆菌状,玉米棒或麦穗样的微生物 平滑面龋 菌斑结构 窝沟菌斑 缺少栅栏状排列的中间层,窝沟底的获得性膜易降解,细菌微生物与牙面直接接触,所以易患龋 窝沟龋 细菌致龋条件: 产酸耐酸,粘附牙面,能将小分子的葡萄糖合成大分子的葡聚糖 菌斑微生物 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它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从而造成局部脱矿 血链球菌,轻链球菌 乳酸杆菌:主要致病菌,但对牙面亲和力低,菌斑中比例小,且产酸量少,难已造成大范围脱矿破坏,仅能导致窝沟龋,牙本质龋 菌斑微生物 放线菌: 一种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微生物,呈杆状或丝状。所有的放线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与根面龋、窝沟龋及牙周组织破坏有关 龋病的四因论 细菌菌斑 食物 宿主 时间 食物 食物的成分、物理性质、产酸性 蔗糖和碳水化合物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在代谢过程中为细菌提供营养,其终末产物酸又可造成牙齿的破坏 食物 糖最主要的致龋食物.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梨糖醇木糖醇 食物 微量元素: 氟、磷具有抗龋性;硒、镁、铅、硅等具有促龋性 易致龋食物 龋病的四因论 细菌菌斑 食物 宿主 时间 牙齿的结构,形态和排列 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影响龋病的发生和发展.牙是否患龋主要取决于是否有菌斑滞留区 宿主因素(牙) 宿主因素(牙) 唾液 唾液分泌量:正常1-1.5升 唾液分泌速度 唾液之粘性:水状较粘液性唾液好 抗菌系统:溶菌酶、免疫球蛋白 中和酸的能力:缓冲体系(如重碳酸盐) 宿主因素(唾液) 机体状态 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