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讲解材料.ppt
LOGO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Presentation Outline 酷儿理论 1 朱迪斯·巴特勒 2 性别表演 3 思考与困惑 4 酷儿理论 酷儿(queer)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性理论。“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不是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是一种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理论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李银河,2002)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的知识架构主要是由特丽莎·德·劳丽蒂斯、朱迪斯·巴特勒和伊夫·科索夫斯基·塞芝维克三人搭建起来的,他们不仅为该理论铺设了主要的概念基础,而且还和其他酷儿理论家们一起,共同勾勒出了一个酷儿视角的政治解释学。(杨洁,2007) 酷儿理论现在已发展成为包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在内、对身份政治进行研究的学说的总称。(严泽胜,2004) 朱迪斯·巴特勒 朱迪斯·巴特勒:生于1956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修辞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不男不女巴特勒” 被人誉为“对权力、社会性别、生物性别及身份认同均有出色研究”的女性学者。 地位:开启了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型的进程。 主要理论贡献:酷儿理论、性别述行、性别研究、模仿、异性装扮。 主要代表作:《性别麻烦:女性主义和身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1990) 《重要的身体:论性的话语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1993) 巴特勒的理论受福柯、德里达、阿尔都塞等人的影响。 性别表演 对同性恋与异性恋两分结构的挑战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性欲望 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性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 性别表演 巴特勒指出,这样一种自然决定关系的假定实际上是异性恋文化为掩盖自己的强迫性而作的话语表演。正是通过这种表演,性别和性欲倾向被自然化、本质化了。这种异性恋霸权统治的力量非常之大。 eg. 异性恋霸权下的变性:变性者陷入了两难境地 “当一个男孩想穿女孩衣服或像女孩那样生活时,是什么力量逼着他非要去对自己的身体下那样的毒手呢? 为什么他不能够穿裙子,为什么他不能够简简单单地过他想过的女孩的生活呢? 这就是因为他生活在异性恋霸权的淫威之下,一种无形的暴力在规范着他该穿什么衣服,有什么样的作派举止。这是一种多么强大又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它能逼着人残害自己的肢体。我们简直不再能把它当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简直是有形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程度了。” 性别表演 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 在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严格分类的挑战中,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性别表演: 指“我”在扮演或模仿某种性别,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的扮演或模仿,“我”把自己构建为一个具有这一性别的主体。(严泽胜,2004) 性别的建构性质: 指主体的性别身份—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并不是制度、话语、实践的原因, 而是它们的结果, 也就是说, 不是主体创造了制度、话语、实践,而是它们通过决定主体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倾向而创造了主体。因此, 主体的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变的, 而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 用她的话来说, 是表演性(performativity)的。性别乃至一切身份都是表演性的。 性别表演 正如巴特勒指出的, 对波伏娃来说, 性别是“ 建构的” , 但在她的表述中却隐含着一个行动者、一个“ 我思” , 这个行动者以某种方式具有那种性别。这样, 建构变成了一种选择的形式。与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式观点不同的是, 巴特勒否认在性别身份背后有一个自由选择的意志主体, 决定着性别是什么。在她看来, 并不存在先于性别表演的“ 我” , 因为那个“ 我” 是不断重复的产物, 也就是说, 那个“ 我” 仅仅是通过某种对自身的重复而获得的身份的外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