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546-转载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docVIP

H32546-转载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32546-转载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

转载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 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库搜集 更多文档请点击/ljk99 * 转载 口述中医 名老中医访谈录 三 [转载]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 原文地址: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三)作者:瓶子(三)妇科篇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 一 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己的头发也白了,眼睛一闭上就是妈妈笑眯眯的样子,从小看她就是这个样子。我小时候,早上起来没看到妈妈就大发脾气,把枕头掼到地上,还往枕头上吐口水,换了爸爸就要打我了,可是妈妈不会,大不了就叫你立在那里,自己想想对不对。 妈妈从小体弱多病,读到高中就辍学在家,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想做个医生,给人解脱疾病痛苦。于是,父母就带她去拜杭州智果寺名僧清华师傅为师。 这位清华师傅也是个怪脾气,一袖手先扔出了4本医书,一声不吭地就走了。过了3个月,清华师傅来了,他3个月不开金口,一开口全部是4本医书上的要害关节,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扔出来,就看妈妈接不接铃子。妈妈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这3个月,妈妈可没有白过啊。清华师傅听完了,脸上还是一点表情都没有,点了点头,又提出再下一盘棋。棋盘摆开,才落三子,妈妈一伸手,居然要去捉清华师傅的老将!清华师傅笑起来了,一拍案说:这个徒弟我收了!我下棋,是要试试她有没有魄力,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没有这点魄力,休想当医生! 当年做医生,除了拜师,行医资格也是要考过的。妈妈说,她当时考的是民国卫生部的执照,一级一级考上去,都考了第一名。最后一次是省里面试,有一道题目考砸了--考官问她:一个产妇娘如果血崩昏迷,煎药已经来不及了,你有啥个办法?这个问题把妈妈卡牢了,左思右想应不出。其实手段很原始:弄一个铁秤砣,煤炉里烧红,一碗醋浇上去,病人冲鼻头一闻,一刺激,人就醒过来了。妈妈当时年纪轻,还没看过这个毛病嘞,到底没经验嘛。 登报登出来,裘笑梅女士考了第二名,她阿哥却骗她,说没考上。她要哭了,阿哥才笑嘻嘻地说:考上的嘞!外公就给她买了一方砚台,一张写字台桌,一条凳子,杭州城里从此就多了裘笑梅女医师这块牌子。她是杭州第一个有中医证书和行医执照的女中医师,那一年,妈妈才23岁。 二 很多人成名可能有个过程,妈妈却是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诊所刚开张,就有一位绸缎庄老板来请医生。那时大户人家请医生很仔细,先要考评医生的三风:衣风,衣着如何,男医生穿长衫,女医生穿旗袍,坐在那里有没有医生的样子;谈风,谈吐如何;笔风,落笔开方,一手毛笔字如何。妈妈到了绸缎庄老板家,坐下奉茶。病家先不说话,冷眼看三风。 衣风,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妈妈一生非常朴素,她的衣服很多是补过的,但她补过是看不出来的,补过的地方都要烫过,洗得雪雪白,鞋子一尘不染地穿出去。谈风,妈妈谈吐落落大方,病情说得准,医理辨得明。病家一听,先暗自点一记头。笔风,妈妈的小楷是下苦功练过的,端润秀丽。她写的药方,很多病人后来都收起来当墨宝。病家一捧起妈妈的药方,眼睛又亮了一亮。我今年去南通开会,碰到妈妈的一个老朋友,她对我说:你妈妈很有学者风度。看过这三风,人家对妈妈印象非常好。她医术又好,手到病除,识人无数的绸缎庄老板对妈妈非常佩服,四处宣扬之下,杭州城里就都晓得出了个裘笑梅女医师。从那以后,妈妈就劳碌一生,病人没断过。 从前的名医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不是官方评出来的,而是群众承认你,由老百姓评出来的。老百姓多朴素啊,妈妈在金华行医时,病家打着灯笼来请医生,妈妈每次都是坐着轿子抬回来,桥杠上捆着鸡和菜,那是治好病了!要是治不好,嗬!那对不起,蛮有可能锄头铁钯来砸房子了。解放前有一个民间评出来的杭州名医录,上面年纪最大的是80多岁的钱正清老先生,当过光绪皇帝的御医,往后头翻,就看到我妈妈了,她最年轻,当时还是个姑娘儿嘛。 三 时代在前进,现在做医生,不讲究过去的三风了,但新社会照样要讲医德医风,对吧?妈妈一生带了100多个学生,学生都晓得妈妈很严格。天冷的时候实习医生出去灌个热水袋,妈妈就要批评她们了:哎,你怎么能撇下病人不管,自己跑开呢?她自己以身作则,一上午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忙起来水都不喝一口。有时碰上好唠叨的病人,她也笑眯眯地听着,她认为,一百句废话里哪怕有一句话有用的,医生抓牢就可以了。其他的,病人要讲就让她讲。她们讲,第一个是发泄,第二个是信任。所以病人都相信她,相信蛮要紧的,病人说,只要挂到了裘老的号子,坐在那里,病就好了一半。 她对病人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这是我的衣食父母。对病人,她肯挑担子、冒风险,没啥个私心。有这样一件事情:淳安有个女青年,18岁那年,身上来例假在雨里跑,回家以后又被她父亲骂了一顿,一时气郁于心,突然闭经病起。到我家来求医的时候是晚上,天已经乌漆抹黑了,病人是用门板抬进来的,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还剩下一点微弱的呼吸。有人悄悄地劝我妈妈:算了,这个人只有半刻钟好活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