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序言这本小书名为《药林外史》。“药林”一词如同“儒林”、“武林”、“士林”、“艺林”等词一样,重心是在前一个字,即“药”字(本书指中药)。林者,聚也,所以本书的“药林”,即汇聚中药相关内容的意思。之所以不用“药物”或者“药学”,是自觉其中内容并未局限在药物本身或药学内部,用“药林”一词更觉宽泛自由。 “药林”与“外史”相连,自然会令人联想到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小说,讲述一些儒林人物的另类故事。本书并非小说,旨在谈史求实,虽然也会涉及中国药学史上某些光怪陆离的另类往事,但这些往事皆本诸史料,并无虚构。 既然书名“外史”,则有小说之嫌,为什么本书还要用它为名呢?这是因为近年史学界(尤其是科技史界)常有“内史”、“外史”之分。所谓“内史”、“外史”,至今没有精确定义,一般辞书自然不会收载。笔者揣摩“内史”、“外史”的实质含义,无非是研究的角度有所偏重而已。以中国医药史为例,所谓“内史”,大抵是指中医药学术内部的发展史,其着眼点是中医药学术内容在不同时代的传承演变。而“外史”则侧重从中医药学术的外部环境(社会、文化、人文思想等)去探讨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与原因。 严格地说,史学研究应该内、外史结合,才能完整反映一个学科历史的真实面貌。但由于研究者所受教育和知识结构的区别、研究角度不同,自然而然会形成偏于“内史”或“外史”的差异。笔者毕业于中医院校,因此从事医药史研究时,自然而然多走“内史”研究的套路,即探讨中国医药书籍、医药技术或学术成就及其相关思想的演变历史。如本书有几篇就大致不离“内史”的窠臼。这样的历史研究,可能对医药专业人员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广大读者来说,不免有点隔膜。 “药,治病草”(《说文解字》),它是医生治病的武器,同时又是中国历代社会的一种物资,来源十分广泛(衣、食、住、行所用之物,无不涉及),与社会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社会流通的商品之一,药品又要经过许多非医人之手,遵循商品发展的规律包装打扮、浮沉涨落。因此中药的社会性非常强烈。历史上的中药甚至就像戏剧中的演员,有靠真功夫铸就的“名角”,也有靠社会风尚捧出、炒出的“明星”。从古到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一波又一波时髦用药风潮,就像演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出出戏的导演并不是医生,而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坦率地说,历代本草书记载的药物功效,并不全来自医生的经验。三教九流,都曾经或多或少对药物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样的药物,医家用来治病,道家用于长生,江湖术士用来变把戏,染家用来染色……多途径的用药知识又互相渗透,故“药林”从来就不是医药独家的领域!中国药物受中华民族文化浸染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于但凡有华人的地方,一样信奉所食之物有寒有热、有温有凉,一样崇尚食用燕窝、银耳、乌龟、王八(鳖)。走遍世界各国唐人街的中药店,人参、蛤蚧、鹿鞭、海马,多是必备之物。而遵古雷公炮制的招牌、飘着阵阵药香的中药店,无不透发着它特有的民族气息,与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声气相通。中国历代社会不仅对中药功效产生影响,而且也由“药”衍生出了许多事物。例如民间借药之名去塑造“药王”神像。但如果你追溯各地形形色色“药王”的历史,就知道十个药王,大概八九个并不是精通药物的祖师爷。古代的文人学士,也不时借助药名玩弄些文字游戏,于是有各种药名诗应运而生。乡曲之间,还流传着药物剧,于是一个个草木虫鱼之类的药物,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物,演绎着一部《草木春秋》。还有诸多小说中出现的蒙汗闷香、仙草灵芝,就如同武术中的点穴、气功一样,神神秘秘,似真似幻。以上诸多内容,在所谓“内史”的药学史研究中,并未被视为主流,但却真实存在、又为世人所欲知。笔者限于知识结构的缺陷,对药学“外史”研究本不在行,但既然这些内容属于中国药学发展史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尝试作一些介绍。本书能否配用当今科技史学界所说的“外史”一词,笔者尚无多大自信,但却自信其中的内容,可以辅翼中国药学史的“内史”研究。 中国药学史上下数千年,博大精深,涉及古今中外。笔者愧领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多年,却一直未能组织起大型《中国药学史》专著的编纂。这本小书虽然也属于中药史著作,却不敢侵占《中国药学史》一名,姑且以“外史”为名,作为未来大型《中国药学史》的外编,似乎更得其实。2005年5月15日于北京神农、本草与历代本草文献的演变中国传统药学奉神农为始祖,古代药学典籍又经常以“本草”命名。两千多年来,中国出现过上千种本草文献,数千种药物,现存的古本草专著也不下三百种,蔚为大观。其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享誉世界。很有意思的是,本草典籍和药物虽然很多,却并不凌乱,几乎每一书、每一药的发展源流都历历可数,就像一幅长江入海图一样,支派分明。 要了解中国药学发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