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2008.5幻灯片演示稿.ppt
血糖测定 既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又是判断病情控制的主要指标 测定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 标 本: 静脉血浆或血清,外周毛细血管全血 通常,血浆和血清测定值较全血测定值高10~15%左右 正常空腹血糖:3.9 ~ 5.6 mmol/L 实验室检查 准 备:试验前 3 天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200 g 禁食10 小时以上 无水葡萄糖:成人 75 g ,儿童 1. 75 g / Kg 方 法: 将75 g 葡萄糖溶于250~300ml中,5 分钟内饮完, 分别于服糖前和服第一口糖后 2 小时取静脉血测定 血糖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 葡萄糖耐量试验 实验室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由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通过非酶化结合而形成 与血糖浓度呈正比,可稳定反映抽血前 2~3 月平均血糖水平。 HbA1有A、B、C三种成分,其中以 HbA 1c为主 糖化血浆白蛋白 由葡萄糖与血浆白蛋白通过非酶化结合而形成果糖胺(FA) 与血糖浓度呈正比,可稳定反映抽血前 2~3 周的平均血糖 水平。 HbA1c及FA测定 实验室检查 血浆胰岛素测定 血浆 C 肽测定 测定血浆中具有免疫活性的胰岛素水平 反映胰岛 B 细胞功能 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 可较准确反映 胰岛 B 细胞的功能 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 血浆胰岛素、 C肽及抗体测定 抗体测定 ICA,IAA,GAD65 实验室检查 血 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肾功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时可有尿素氮↑,肌酐↑ 尿蛋白:合并糖尿病肾病时尿中蛋白及白蛋白↑ 其 他:酮症酸中毒时可有血酮↑,尿酮阳性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高渗性昏迷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 FPG 2hPG 糖尿病 ≥ 7.0 ≥ 11.1 糖耐量减低(IGT) < 5.6 7. 8 ~ 11.1 空腹血糖受损(IFG) 5.6 ~6 . 9 <7. 8 血糖单位为:m/L 血 糖 诊 断 标 准 诊 断 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或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或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11.1mmol/l(200mg/dl) 注:需再测一次,予于证实,诊断才成立 诊 断 尿糖假阳性 药物所致糖耐量损害 继发性糖尿病 肾糖阈降低 甲亢 弥漫性肝病 果糖,乳糖,半乳糖 大剂量Vit C,水杨酸盐,青霉素,丙磺舒 噻嗪类利尿剂,速尿,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斯匹林, 吲哚美辛,三环类抗抑郁药 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 鉴别诊断 治疗目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纠正代谢紊乱,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劳动能力; 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早期、终身、综合、个体化 治 疗 目 标 与 原 则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中国糖尿病指南,2003) 理想 尚可 差 血糖 (mmol/L) 空腹 非空腹 4.4~6.1 4.4~8.0 ≤7.0 ≤10.0 7.0 10.0 HbA1c (%) 6.5 6.5~7.5 7.5 血压 (mmHg) 130/80 130/80~140/90 ≥140 /90 BMI (kg/m2) 男性 女性 25 24 27 26 ≥27 ≥26 TC (mmol/L) 4.5 ≥4.5 ≥6.0 HDL-C (mmol/L) 1.1 1.1~0.9 0.9 TG (mmol/L) 1.5 2.2 ≥2.2 LDL-C (mmol/L) 2.6 2.6~4.0 4.0 治 疗 饮食 运动 药物 监测 治 疗 一 般 治 疗 糖尿病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坚持合理的治疗 生活应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