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 勘察大师 范士凯 近年在一些城市圈内的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如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隐伏岩溶造成覆盖层地面塌陷曾导致居民财产严重受损,或建筑工程停顿,或堤防受损加固,其经济损失非常巨大。 岩溶地面塌陷这一不良地质现象,似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有鉴于此,特作如下阐述: 一、定义 所谓“岩溶地面塌陷”,是指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可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现象。这里要强调两层含义,一是“地面塌陷”,二是“覆盖层土体”塌陷,而非可溶岩溶洞塌陷。 二、武汉市区石灰岩分布 武汉市区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条石灰岩带横跨长江呈近东西向分布,其余为零星分布(见下图)。 北部:自岱家山、谌家矶至蒋家墩、武钢。东西长约17km,南北宽约0.8~2.8km。 中部:汉阳邹家湾、十里铺、龟山至蛇山、武汉大学、蚂蚁嶂。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约0.5~2.0km。 南部:自汉阳太子湖至武昌陆家街、武太闸及南湖广大地区。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约4.0~5.0km。 此外,在汉南区也有一条东西向狭长的石灰岩条带。 上述几个条带中,北部及中部条带从来未发生过塌陷。有史以来十余起塌陷基本上都发生在南部条带和汉南条带上。 三、武汉市区发生塌陷的记录 1931年8月武昌丁公庙(倒口湖)塌陷; 1978年汉阳轧钢厂钢材库塌陷; 1983年武昌阮家巷塌陷; 1988年武昌陆家街中学塌陷; 1999年4月青菱乡毛坦港小学塌陷(2000年又塌一次); 2000年2月武昌涂家沟司法学校塌陷; 2000年4月青菱乡烽火村塌陷; 2005年和2006年阮家巷(倒口湖)两次塌陷; 2008年2~3月汉南纱帽镇陡埠堤塌陷; 2009年6月至11月武咸公路改造段先后发生8处塌陷。 以上1~8处和第10处塌陷全部发生在南部石灰岩条带上,第9处发生在汉南条带上。 四、机理 不同地质条件具有不同的塌陷机理。最早流行的是“潜蚀”机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真空吸蚀”机理。本文提出“潜蚀—液化—漏失”机理。实际情况是三种机理并存,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塌陷符合不同机理。 1、潜蚀机理 所谓“潜蚀”是泛指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带走土中物质的机械作用过程。岩溶地面塌陷过程中的“潜蚀”一般是发生在土岩接合面附近的土中。最有利于发生潜蚀的条件是覆盖层为粘性土,且岩溶地下水位已脱离基岩顶面降至岩体中而在地下水位以上存在饱气带,亦即岩面上下地下水的垂直循环带。 由于基岩面的高低变化,特别是在溶沟、溶槽中易形成土层底部的小径流,在漫长的潜蚀过程中将土中物质带入溶洞中,在上覆粘性土层中形成“土洞”。当土洞顶板土层超越自撑能力时,发生地面塌陷。土洞形成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岩溶地下水位低于土岩界面,二是土岩界面高差较大。因此,土洞多数分布在山前或山间谷地。 2、潜蚀—渗流或振动液化—漏失机理 这是一种混合类型。当覆盖层为二元结构冲积层且冲积层下部饱和粉土、砂、砾石层直接盖在岩面之上时,在粉土、砂、砾石层中的孔隙水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管道水发生直接联系,形成统一运动情况下,由于水位不断升降变化,尤其是岩溶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低于孔隙水位时,发生垂直渗流。 先是在粉土、砂、砾石层中发生潜蚀作用,形成“漏斗状疏松体”,进而因垂直渗流加剧,局部水力坡度加大,砂、砾石土呈液化状态流入岩溶空洞,地面出现塌陷坑。另一种液化是打桩采用重锤冲击,产生振动液化。 3、真空吸蚀机理 所谓“真空吸蚀”是指岩溶地下水在大量抽取或因矿井大量排水后水位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过程中的“活塞”作用下形成负压至真空状态。在这种负压或真空作用下,覆盖土层对应岩溶地下通道的薄弱位置在瞬间产生陷坑或陷洞。这种由负压或真空对覆盖层的抽吸作用称为“真空吸蚀”。 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塌陷确实存在,但主要发生在矿山地区和集中抽取岩溶地下水的群井水源地,有时也发生在公路、铁路隧道施工的突水地段。这种因“真空吸蚀”产生的塌陷坑往往成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