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书院文化三
中华文化 ——书院教育 尊经书院是1874年由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起来的,在成都市南较场石犀寺附近。最初是在全省3万学生中选出100人进入书院学习,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其与旧式书院如锦江书院不同的教学特色在于,它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特别是经、史、词章之学为主,不教科举专用的八股文。 张之洞和王闿运是对尊经书院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大学者。 张之洞在成都只有两年,但 却是尊经书院发展的实际奠基人 和“精神领袖”。他专门写有《四 川尊经书院记》,拟订了18条 章程,确立了“首励以廉耻,次勉 以读有用之书”的原则;还专门为 书院学生编写了《书目答问》, 以“提示治学门径”。 湖南人王闿运是尊经书院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第二人。出任书院山长8年,要求严格,教育有方。他主张: 以实学教诸生,以德操感士子,且以言论贬当世也。 王闿运以狂妄著称,他在逝世后上海某报刊出恶作剧式挽联:“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 他还有“吃饭脱裤”的故事,还有讥讽袁世凯称帝的名联,贴在国史馆,被时人所津津乐道: 民尤是也,国尤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杨 锐:戊戌六君子之一 廖 平:经学六变且对康有为变法思想深有影响 彭家珍: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 吴玉章、张 澜:革命家、教育家 吴 虞:“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3)新式学堂的创建 针对旧式书院的不足,一些有志之士新创侧重西学教育的学堂。最早的有两所:一是天津中西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1895年10月,时任天津海关道道台的盛宣怀创建;二是南洋西学学堂(今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5月,时任清廷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怀创立。 不久时任四川总督兼广东巡抚、后任军机大臣的鹿传霖也创办了四川中西学堂。时间是1896年五月初八日(6月18日),地点在成都铁扳桥三圣祠旁(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祠街)。 1895年十月二十六日鹿传霖向光绪帝奏报: 讲求西学,兴设学堂,实为今日力图富强之基。川省僻在西南,囿于闻见,尤宜创兴学习,以开风气,业经具奏在案。 (4)学堂代替书院 应该说,在西方教育体制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正不断调整。但书院改学堂(学校)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第一折》中称: 惟成事必先正名。三代皆名学校,宋人始存书院之名,宋大儒胡瑗湖州设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人称为“湖学”,并未名为书院。今日书院积习过深,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如谓学堂之名不古,可即名曰各科学校,既合古制,且亦名实相符。 《论语·子路》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清廷发布《改书院为学堂上谕》: 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 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 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 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 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于是,各地纷纷遵旨办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书院改学堂的热潮。 尊经书院改为四川通省大学堂 1901年十月十五日,四川总督奎俊提出: 今拟即将尊经书院作为四川省城大学 堂,而以中西学堂并入其内,裨中西两种 学问均有涉猎。 1902年即正式建立了四川通省大学堂,不久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并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3年正月二十七日,四川总督岑春煊在奏报清廷后,用饬令的形式照会四川学务处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遵改书院为学堂之谕旨,即将锦江书院 裁撤,经费田产尽数拨入高等学堂……住院 诸人于五日内即行移寓,不准延留。 至此,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走完历史,三强合并,学堂占领书院阵地。 思考:千年传统何以在近代会中断?书院发展到清末,与新的时代需要、与西方的教育体制相比,究竟呈现出哪些局限? 书院的教学内容偏窄,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几乎为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书院的办学规模有限,一般是数十人至一二百人而已,不如现代班级授课制度能够大量培养人才。 书院的办学层次不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样鲜明的梯级层次。 书院发展到清末,弊端丛生,声名狼藉,许多趋新人士不愿使用其名。 中国在近代不断战败,传统文化自信力逐渐丧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