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之间的象:比较德勒兹与弗洛伊德.docVIP

梦醒之间的象:比较德勒兹与弗洛伊德.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梦醒之间的象:比较德勒兹与弗洛伊德

梦醒之间的象:比较德勒兹与弗洛伊德 彭耘   福柯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德勒兹的文章中写道,当代哲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如德勒兹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是哲学与非哲学,思与不思(non?thought)的关系。思想是一种行动。它必须首先让自己从愚蠢中诞生;同时思想的诞生只能发生在它与愚蠢的关系中。愚蠢的反面不是聪明。哲学家并非聪明过人,而是擅长模仿愚蠢,让愚蠢慢慢长上身来,在模仿重复中等待异变突发的时刻。所以福柯将德勒兹的哲学比作戏剧,称它是“思想的场景(scene)”。   场景一词值得注意。综观德勒兹的哲学,不难发现“场景”或“象”在其中享有特殊地位。在《什么是哲学?》一书中,德勒兹(与郭塔利)指出,一切真正的哲学无不源于一个前哲学,非概念性的“思想之象”(image?of?thought,本文中的“象”不是纯视觉意义上的,更接近卦象之义)。仿佛在开始思想之前,哲学先要能够梦见自己。每次“场景”与“象”出现,总是事关哲学与非哲学,思与不思的关系。在《电影1》(cinema1)和《电影2》(cinema2)中,德勒兹更是提出了“水晶象”(crystal?image)的概念。可以说水晶象正是德勒兹哲学的“思象”。它打破了哲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本质与表面的二元对立。水晶象是一种重迭,其中真实与想像,实与虚“彼此追逐,交换角色,变得不能区分。”在水晶象中,原本对立的两面由它们之间的异质(heterogeneity)沟通起来,而这种沟通与重合并不消抹它们之间的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德勒兹的水晶象,我们有必要绕道到弗洛伊德那里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最后一章,开篇叙述了一个梦。这个拉康称之为“自成一格”的梦是这样的:   一个父亲日夜看护在病儿床边。孩子死后,他到隔壁房间去躺下休息。可是门开着,他从自己睡觉的房间里看得见隔间孩子的尸体停放在那里,四周立着高烛。一个雇来守灵的老人坐在床边低声祈祷。睡过几个钟点后,父亲梦见孩子站在他的床边,抓着他的胳膊,悄声责备地说:“父亲,你没看见我烧着了吗?”他醒来,注意到邻室闪出火光,跑进去发现守灵的老者睡着了。裹盖,连同爱子尸体的一只胳膊被倒下的蜡烛烧着了。   这个梦特殊的地方在于梦与现实结构上的对应。梦与醒在这里似只有一纸之隔,却又分属两个不同世界。梦景与现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拉康举了个例子来分析这个梦:比方说他睡觉的时候有人敲门。他没有马上醒来,而是开始做梦。梦中敲门声变成了其它的声音,为的是让他可以多睡几秒钟。醒来他意识到有人敲了门。然而此刻敲门声已经从感觉领域中消失了。所以拉康说,意识中的敲门声是一种再现(re-presentation),也就是说,敲门声再现于意识中,是因为它被吸收进了他醒来之后马上重建起来的现实网络(“我在这里”,“我醒了”等等)。我们发现感觉与意识之间出现了分裂。主体在睡眠中接收到了敲门的冲击,可是这一冲击却未进入意识中;主体只在事后才以再现的形式意识到敲门声的存在,而这时它已从感觉中消失了。因而作为事件的叩击,从来得太早的感觉与来得太晚的意识的裂隙中溜走,为主体所错过。同时,梦与再现不同,它虽然没有复制事件,却传达了它的效力:主体醒过来了。   弗洛伊德的梦结构与此相似。醒来意识到的现实(火光,动静,等等)属于再现,或用拉康的话说是“借现实的手段”的再现。梦则不同。梦景是在为某种不在者占位;这不在者就是拉康所谓的“真实”(Real)。主体错过了与真实的相遇;所谓梦景乃是这一错过的相遇的重复。因为梦孕育的乃是真实的种子,拉康认为梦比所谓现实更接近真实。可是这里更重要的是现实与梦的分叉,因为与真实的相遇正是在梦与醒之间错过的。真实于是就座落在这个裂隙间,在两条线分叉的地方;真实通过分散它们把它们聚集在一起。事件的叩击如同一颗空的子弹,穿通了梦与醒对称的双壁,生出这样水晶一般的结构。   这种结构正是一个水晶象。梦景与真实的关系,正可以用德勒兹的话来形容: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有关联,而变得不可区分,不断交换角色。水晶象与梦之间的相似也并非偶然。水晶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德勒兹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密切相关的。具体说来,他认为水晶象在现代电影中出现,是因为现代主体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感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不再延伸到相应的行动中去;主体于是迷失在一种纯粹的声光状态中。战后电影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他们的角色从行动变成了观看——有时茫然旁观生活从眼前掠过,有时却成了凝视水晶球的先知。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的危机使我们都处于一种做梦状态。对德勒兹来说,主体行动能力的丧失是与现代社会所特有的“震惊经验”(shock?experience)分不开的。人之所以不能有所作为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情景“过于强烈,过于美丽,过于痛苦”。战后电影于是可以比作弗洛伊德所谓的“原始场景”(pr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