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4(四)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四) 2012-04-09 10:49:06???来源:眉山网??????责任编辑:张斯炜
?
本网记者 刘寅
上集,我们说道苏轼学有所成的原因与秘籍。在极度重文的宋代,当一个学子学有所成的时候,必然面临人生中的第一个考验——科举考试,苏轼也不例外。那么,苏轼在考试的这段日子里,绽放了怎样的光芒,又遇到了怎样的贵人,让他名声初显?? 哪位贵人提携了苏轼?
1054年,苏轼与青神人王弗结了婚,当时苏轼大约18岁,而王弗15岁左右。次年,苏辙也同史氏完婚,一个17岁,一个15岁。现在看来,当然这是早婚了,不过在当时是很平常的。并且兄弟二人将要赴京赶考,先在家完了婚大约也是父母的意思。
同样是1054年,礼部侍郎张方平出知益州,即成都。这张方平是个奇人,喝酒百杯不醉。他自小阅读经史,过目不忘,在政治与学术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并且他礼贤下士,好挖掘乡野遗贤,来蜀之前,便了解到蜀中有苏洵这样的人物,很想见一见。上任成都后,苏洵来拜访他,两人气味相投,聊得很欢。张方平辟了间屋子留苏洵住下,并上书朝廷,保荐苏洵为成都学官。怎奈苏洵官运不佳,朝廷那边始终没动静,搞得他相当郁闷。
终究是做父亲的,都盼着孩子能有出息。自己的事暂且搁下,苏洵为两个孩子谋起了前程,他带了苏轼兄弟同赴成都。
见了苏家二子,张方平喜欢的不行,尤其是苏轼,惊为“天上的麒麟”。苏辙只有17岁,但也不错,张方平以“国士之礼”接待二人,规格甚高。眉山三苏,与益州太守共聚一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谈天下大事,快活得很。
这事儿很快便传开了,苏轼与苏辙在成都也成了名人。两位年轻公子,不单生的高大帅气,并且风华正茂,是太守府里的贵客。
兄弟二人一同骑马出游,惹得成都少女们芳心摇动,投去火辣辣的目光。大约苏轼与苏辙也挺享受这种气氛,但也仅限于此。他们在前面自顾自地逍遥,任那背后的少女们窃窃私语:“若能嫁给这二人,那才叫美呢。”旁人提醒:“大苏小苏都已经娶过了。”少女们叹气:“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嫁给二苏呢?能有这等福分,命好!命好!”多年之后,苏辙作诗感慨:“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苏洵琢磨着,打算先让二子先在本地参加乡试。而张方平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建议直接赴京赶考,怕这父子三人或有麻烦,他还硬着头皮给翰林学士欧阳修写了封介绍信,推荐三苏。其实张方平与欧阳修私交并不好,二人因政治立场不同,曾发生过激烈摩擦,搞得几乎绝交。
在当时,写这样一封介绍信是要冒风险的,万一欧阳修计较前嫌,那不就坏了三苏的前程?或许张方平有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但他心里也清楚,以欧阳修的风度,不大可能干这种小人之事。事实正是如此,在京城,欧阳修对三苏的大力推举,比张方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位北宋大人物劲往一处使,日后也以此为契机,泯去了彼此的多年恩怨。
1056年三月,三苏父子启程,骑马北上,到陕西马累死了,改骑驴子。一路上备尝艰辛又饱览风物,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一千七百里,终于到了京城。
?
苏轼在京城究竟有多风光?
在今天,不知道学子们初次离家上大学时有什么感想?
在大多数而言,大约心里也会隐隐作痛,因为有一股乡愁在作祟。苏轼也一样,当时汴京遭了大水,四下里很是狼狈。苏轼站在桥上观夜市,望着满城灯火,尽是陌生的人与景,感慨万千。然而,优秀的人终究是要勇往直前的,京城的大舞台,正等待着苏轼去施展他那无尽的才华。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举人。苏轼考了第二名,苏辙也入了榜。第二年正月,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任主考官,苏轼中了榜眼,苏辙同入榜。事实上苏轼应该是状元,但因文章太好,而那试卷是糊了名字的,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便将其置于第二位。
兄弟二人同时上榜,名震京城。当时汴京的达官贵人有个榜下捉婿的习俗,意在将这些荣登金榜的年轻人强行揽入自己家中。苏轼与苏辙隐在人山人海里,望着榜单上的名字,听着旁人赞誉,觉着挺有趣,也挺受用。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个“老爷”,后面跟个小厮。那“老爷”指着金榜名单念叨:“这苏氏兄弟不错,大可一并揽入家中。”小厮提醒:“听说这二人都已娶妻。”“老爷”感叹:“可惜、可惜……”那小厮眼珠子一转,出起了馊主意:“不如将这眉山两兄弟捆绑回去,不怕他们不同意!”这话就没意思了,苏轼与苏辙听了扭头便逃,苏辙跑得略慢了些,竟然被五家人“争捉婿”,差一点大卸八块。
京师传开了。苏轼、苏辙初次参加“高考”,太牛了,太厉害了,名气之响亮,全国第一。
苏洵自然是很得意,脸都笑烂了。一会儿他又背过身去,流出一点落寞的样子。旁人问他感想,苏洵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其实当年他屡试不中,或许是吃了时间的亏,那时科考浮剽习气很重。眼下欧阳修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