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学科资料库融入教学计画.pptVIP

教育部人文学科资料库融入教学计画.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部人文学科资料库融入教学计画

2008/01/02 教育部人文學科資料庫融入教學計畫 第六講:文學網站建置 以文字及視覺引導情境感知的網站設計:以唐宋詞網站為例 元智大學羅鳳珠 2008年1月1日定稿 前言1/3 唐宋二代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成就最高的二個朝代,除了唐詩、宋詩、唐宋詞、唐宋文、傳奇小說之外,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也都取得空前的成就,最特殊的是這幾種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取材,多元藝術交相融合,一起滋長。 很多文人同時具備多種藝術創造能力,文人如蘇軾詩詞文書畫皆精;君王如宋徽宗,既是書法家也是畫家,上下交織,造就中國藝術最光輝燦爛的朝代。 很多詩詞作品的內涵,融合文學、音樂、繪畫藝術於一體,如題畫詩與詩意畫。 前言2/3 音樂與文學是人類各種藝術中最具有抒情性,最易於感人的藝術形式,是人心感於外物的情意表現。 盛唐時的教坊曲,很多配以聲詩傳唱。這種以詞合樂的方式出現後,曲調才轉為詞調,詞體也才在這時始告確立。 劉禹錫〈憶江南〉二首所寫的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自此文人填詞才得以確立,詞與音樂的結合就更為密切,更為完美了。 前言3/3 唐宋詞相當於當時的流行歌曲,是音樂文學與心緒文學,「唐宋詞」以音樂引導情感,以情景交融襯托情境。 唐宋詞以纏綿委婉的筆法,娓娓道出最幽微的心事,對心境及情感的描寫深刻細膩,動人情懷。 如何透過文字、音樂、圖像與動態化的視覺設計,引導使用者感知唐宋詞文學的情境,是本研究的動機。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發展的源起 不同使用者對資訊的需求不同,所引發的資訊行為也不同。 從有線網路到無線網路,從有線電話到行動電話,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透過任何通訊裝置,都可以輕易的搜尋、存取所需要的資訊。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造就了「無所不在的電腦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發展的空間。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發展的源起 「Ubiquitous」一詞最早來自已故的全錄帕拉奧圖研究中心 (Xerox 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首席科學家馬克魏瑟 (Mark Weiser)博士在1988年提出「無所不在的電腦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被公認為Ubiquitous Computing 之父。 馬克魏瑟所倡導的「Ubiquitous Computing」強調電腦運算應該是看不見的,不應該以任何形式,存在於特定的個人裝置上,而是無所不在且無聲無息地運作在人類生活之中。 引自:/pmt/ess_epaper0714/p32.html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發展的源起 Ubiquitous Computing 以人為中心,人可以透過各種行動裝置(Mobile Hosts)與環境及他人產生互動,讓使用者在「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隨時搜尋或存取所需要的資訊及服務。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便是在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概念。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概念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概念最早是由Schilit B. N. Theimer M. M(1994) 提出。 Schilit B. N. Theimer M. M認為,隨著分散式行動計算(Mobile Distributed Computing)的興起,使用者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查詢任何其他位置的資訊,因此「感知情境」便成為新的挑戰。 Schilit B. N. Theimer M. M認為情境可以分為三類: 計算的情境:像是網路的連接、頻寬和附近的資源,例如印表機、顯示器或是工作站。 使用者的情境:使用者的偏好、位置、週遭的人、目前的社會處境,或是用者目前的姿勢、行為等。 實體環境的情境:燈光、噪音的程度、交通情況、溫度等,可以描述環境狀況的資訊。 參見:Schilit B. N. Theimer M. M., ”Disseminating Active Map Information to Mobile Hosts”, IEEE Network, 1994, pp. 22-32.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概念 Dey A. K.,在2001年為情境所下的定義是:「一個情境感知的系統是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或是服務給使用者,而此相關則是依據使用者的任務而定。」(A system is context-aware if it uses context to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