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_农药毒性演示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案幻灯片学习资料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第一节 概述 定义 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矿物源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 生物农药 按来源分: 杀虫剂 除草剂 杀细菌剂 杀真菌剂 杀螨剂 杀鼠剂 按作用对象分: 第一节 概述 农药的发展 一、天然杀虫植物和无机农药时代 (20世纪40年代以前) 天然杀虫植物:除虫菊、烟草、巴豆 无机农药:硫磺、石灰、砷化物、波尔多液 我国公元前7至5世纪:莽草 南朝: 《荆楚岁时记》夏至 菊叶 菊酯 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汞、铅、铜 法国(1882年):米拉德 硫酸铜、生石灰水和水按比例 1:1:100 二、有机化学农药时代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滴滴涕 (1874年) 诺贝尔奖 (1936~1939 )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三、以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和生物农药为主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 植物源: 印楝素、鱼藤酮、羊角扭、苦楝、大蒜 微生物源: 苏云金杆菌 、爱比菌素等 动物源: 沙蚕毒素 四、基因农药阶段 具有抗虫性的转基因作物: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转移到大豆、玉米、马铃薯、棉花、水稻、番茄、烟草、苹果、杨桃 具有抗农药毒杀作用的转基因作物:抗草甘膦的棉花、烟草、玉米、甜菜 具有双重作用的转基因作物:MON810型转基因玉米 第二节 农药残留和污染 一、农药残留 定义: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和杂质的总称。 来源: 施药后的直接污染 从污染环境中吸收 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作用而产生间接污染 二、农药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进入途径: 1、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2、农药喷洒时落入土壤或附着在农作物上的农药落入土壤 3、大气沉降、灌溉和动植物残体也可将农药带入土中。 迁移:大量流动与扩散两种作用。大量流动是翻耕、地表径流、土壤水渗滤、淋溶引起,扩散作用与土壤性质有关。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污染途径: (1)直接施入水中 (2)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 (3)?农药厂排污 (4)大气沉降 (5)农药使用时进入水体 迁移: (1)附于颗粒物沉降于底泥 (2)随水流海流迁移 (3)被水生生物摄入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污染途径: (1)喷洒过程中部分颗粒进入大气 (2)废气:农药配制、加工运输、农作物废弃物燃烧 (3)挥发:作物表面或土壤表面 迁移:气流作用。农药也可以在大气中消失,其降解途径有部分农药的降解,多数农药可因雨水洗涤及沉降而落入地面和水中。但适当条件下又可由地面挥发或风蚀重返大气。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毒性 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 及其毒理 一、有机氯农药 分为两大类: (1)氯化苯类:DDT、六六六、氯杀螨、五氯硝基苯等 (2)多环氯代脂肪烃类:七氯、狄氏剂、艾氏剂——环戊二烯作原料,主要成分是氯代碳氢化合物。 (一)体内代谢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机体,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 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以及脂质含量较高的组织器官如大网膜、肾周围组织等,其次是骨髓、肾上腺、卵巢、脑、肝、肾。代谢后经尿、粪、乳汁排出,还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有机氯农药在机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是脱HCl、脱氯和氧化反应。 六六六 (六氯环己烷 ): 主要蓄积在脂肪中。六六六原药中含有甲乙丙体等异构体,其中丙体为有效成分,其余均无效且污染环境。体内代谢以丙体最快,乙体最慢。因此人体脂肪中六六六的蓄积以乙体最高,而血液中甲体最高。 六六六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脱氯后形成氯酚类化合物,与谷胱甘肽结合后排出。 (二)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大剂量接触后轻者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发生抽搐、昏迷,最后可由于全身麻痹死亡。 慢性毒性作用 有机氯农药有蓄积性和长期效应。对脂肪和类脂质有特殊亲和力,蓄积在实质脏器的脂肪组织内,引起肝脏等营养失调,发生变性或坏死。 动物实验表明有致癌致畸作用,但对人类来说,尚未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机氯与肿瘤发病和畸形有关。 (三)毒作用机理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靶器官是神经系统。 a、抑制Na+-K+-ATPase,改变神经细胞的功能。DDT使Na+-K+泵活性下降,K通透性下降。 b、与神经膜上受体结构互补 与DDT受体结合,造成神经膜结构扭曲,使Na+泄漏,导致不正常的神经冲动 c、可刺激突触前膜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