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城市与交通流线设计.docx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城市与交通流线设计.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城市与交通流线设计UrbanandTrafficDesignofShanghaiPortInternationalPassengerTransportCenter撰文范亚树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摄影邵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以下简称国客中心)是上海市制定的邮轮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客运、办公、休闲等现代都市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它坐落在黄浦江金三角的北外滩地区,北靠东大名路,西接虹口港,东邻高阳路,南临黄浦江。基地规划沿江长度达850米,占地面积约136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地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本文主要从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的角度解析该项目的设计理念。1兼顾全局,和谐景观——城市设计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沿岸景观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上海的城市面貌,而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正处于外滩的重要地段,其设计与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总体布局纵向上,设计从地面与地下两个层次作为发展平台逐步展开。根据规划的要求,国客中心的主要建筑和功能区域均布置在地下,地面则留作景观与绿化工程的建设,结合江岸以绿地为主展开景观画卷,作为城市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亲水的江边休闲娱乐场所。整个基地内自西向东建筑的布置犹如跳跃的音符,高低错落,疏密得当,张弛有序,在黄浦江边谱写了优美的凝固乐章。横向上,基地被170米宽的沿江中央绿化带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主要是旅客的出入境场所和海关、边检等政府职能机构的所在,东区则包括宾馆、办公和商业等功能的综合配套项目。170米宽的绿化景观带为东大名路北侧地块的发展预留下充分的前瞻景观,也加强了江边景观的纵深感与层次感。西区的港务办公大厦和客运中心候船楼高低错落有致:办公楼高145米,高耸挺拔;客运中心候船楼长82米,宽31米,高28米,如凌空横卧的飞艇。一高一横的对比,创造了强烈的雕塑感与动感。75景观设计东西两个建筑群之间长170米的中心绿化带,从江边向进深方向展开,绿化呈阶梯状升高,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绿化与江面的联系。景观设计着重处理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建筑物中有最大的观江视野,而建筑本身也要成为江边景观的亮点。东区分为南北两排建筑,形成为高、低两个层次,临江的一排高度较低,控制在44.9米以下,而后排则控制在51米-100米之间。南低北高的形态不仅减少了前排对后排视线的遮挡,而且产生令人愉悦的亲水氛围,在建筑形态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观江效应。此外,前排建筑两端低中间高,后排则是东、西高中间低,一正一反的两条弧形天际线,凝聚成黄浦江边优美的硬质景观,犹如一种地景装置从江边繁茂的绿地中生长出来。2承上启下,方便快捷——交通与流线设计大型交通建筑的交通流线设计既要解决好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又要组织好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地块内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以加强内部功能组织和便利内外交通联系为原则。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通过上下分层的方式组织车行交通,以避免机动车行对地面环境的影响。主要车流安排在地下二层和三层,严格划分步行与车行的区域,通过干线连接整个基地,并设有多个出入口与地面相连,同时通过地下立交组织内部交通系统并布置停车和连接各个建筑物。地面的干道在平时作为步行道提供了每幢建筑的出入方便,在紧急状态下可保障消防车的通行能力,在观光候船楼的四周设置了环形消防车道,并在其北侧按规定设置了消防登高场地,从而创造了安全、安静、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地面后排建筑北侧设有环道连接大名路,以利人们出行,同时提供地面的停车场地。76剖面交通流的分析与组织客运中心交通流量主要由社会车辆、旅游车辆及货车组成,其次就是自行车与行人,由于大名路是由西向东的单行道,车辆需经过大名路与高阳路的交叉口进入城市交通网,因此,该路口必须使用灯控方法控制交通的流量。本设计在基础中设置了7米宽的主车道,贯穿客运中心的建筑群。车道东连高阳路,西通海关大楼,在主车道的中段,设有立体的道路系统,分别有支路连接北面的东大名路及南面货车及旅游车道。连接东大名路的支路,起着分流的作用,减轻对城市主干道的的交通压力。77总平面图地下一层平面图地下二层平面图车辆组织和出入口的设置方面,主要通过四个主要出入口进出客运中心:太平路设两个出入口,分别连接码头和地下室;东大名路设两个出入口,连接上下客区域。客运中心主车道车速定在30公里/小时。各主要车流分别有自身明确的流线:(1)社会车辆:大名路西侧入口主要服务于港务办公楼、海关、及配套项目使用。大名路西侧入口是车辆进入客运中心商务区的主要路口,其余道路起辅助作用。(2)旅游车辆:可直接进入地下一层上下客区,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后也可允许直接进入码头区域。(3)货运车辆:货运车流主要是对客轮的提供服务与补给,车辆只允许在非高峰时使用太平路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