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同类事故汇编.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化行业同类事故汇编

5同类装置典型事故案例 现跑料,致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5)主操在控制室观察到V-202A液位出现下降,没有通知班长和外操去现场检查,思想麻痹,缺乏工作责任心,对事故的发生未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 (6)车间管理松懈,没有认真吸取1997年3月10日苯乙烯罐罐体爆裂事故的教训,岗位人员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执行不认真。对于新设备投用的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5.2.3 应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1)严格按照事故“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对全体职工进行教育,使广大职工从中吸取事故教训,提高安全责任心。 (2)严格执脱水操作规定,严格规定脱水操作不离人,完善脱水操作方法。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完善巡检管理制度,细化巡检路线,内容及要求。 5.1 事故经过 1999年2月25日10时40分,加氢车间当班主操邓某打开画面,准备进行乙烯罐切换操作。就在这时,火炬气回收C—302报警铃声动阀,查看C—302报警原因。约5分钟后,乙烯外送压力报警,压力、流量急剧下降,邓某再返回画面,发现原来B罐出口阀未开,导致乙烯泵抽空,他随即补救措施,将B、C罐出口阀打开,但为时已晚,事故导致下游装置停车。 5.1.2 事故原因分析 (1)当班主操在进行重大操作时精神不集中,麻痹大意,时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切换罐未能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安全监督管理不力。 5.1.3 应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1)加强培训,从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入手,加强职工责任心,职工素质教育。 (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使车间各项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位。 5.2 加氢尾油罐 一、福建炼化重大液化气跑损事故 1、事故经过 10月22日11时7分,福建炼化油品车间至码头的672号液化气装船管线(长约6500米)位于码头主引堤上的Dg200波纹补偿器突然爆裂,跑损113吨。 2、事故原因 事故管线发生爆裂前,安全阀已经起跳,但由于判断失误,又将安全阀前后隔离阀关闭,致使管线薄弱点爆裂,导致液化气跑损。 3、应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1)对于管线中的液化气存量认识不清,对6500和Dg200管线的隔离、泄压设施管理不严格。必须对泄压设施(如安全阀等)进行严格的条件确认,并尽可能在排进物料后进行隔离。事故管线发生爆裂前,安全阀已经起跳,但由于判断失误,又将安全阀前后隔离阀关闭,致使管线薄弱点爆裂,导致液化气跑损。 (2)对于封闭管线,特别是危险物料的封闭管线,要设压力指示,并要认真检查压力变化情况。事故管线当日凌晨送料后,两端阀门即关闭,白天气温上升后,管内物料膨胀,压力上升,但由于该封闭段没有压力指示仪表,安全阀的正常起跳被误认为是安全阀出现故障。 二、“11.6”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丙烯罐闪爆死亡事故 1、事故经过 2002年11月4日,合成橡胶厂聚丙烯车间安排清理高压丙烯回收罐(R-104a)(R-101a、b、c)内的聚丙烯粉料。车间通过合成橡胶厂销售部管理的聚丙烯转运队找来4名民工进行清理。11月5日下午,对罐内气体采样分析,可燃气体含量为1.33%,远超过不大于0.2%的指标要求。车间南工段技术员丁文军违章指挥,安排民工清理R-101c。11月6日上午,未进行采样分析,清理了R-101a。6日下午14:30,对高压回收罐R-104a采样分析,丙烯和氧含量均不合格。15:20再次采样分析,丙烯和氧含量为1.84%,不合格。16时39分,车间南工段二班副班长胡东海电话向丁文军询问分析结果,丁文军在电话中表示合格了,指示胡东海安排民工进罐作业,并安排人在外监护。胡东海随即安排民工廖南辉(男,35岁)、袁晓武(男,35岁)和李庆西开始进罐作业,胡东海和另一名民工杨成在外监护。16时45分即发生了爆炸,火柱从人孔处喷出约三米高。罐内作业的3人及罐外2名监护人被不同程度烧伤。罐内3人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中廖南辉于当日18时死亡,袁晓武于25日死亡,李庆西重伤。罐外监护人杨成、胡东海轻伤。 2、事故原因分析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高压丙烯回收罐置换不彻底,罐内的残存气体及聚丙烯粉料被搅动过程中挥发出的丙烯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工段技术员丁文辉严重违章,在气体分析不合格的情况下,安排人员进罐作业。胡东海在未见到合格气体分析单,没有开具进设备作业票的情况下传递违章作业指令。作业过程中使用的铁锹于罐壁摩擦产生火花,引起闪爆,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事故反映出聚丙烯车间管理松弛,管理人员和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对习惯违章作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事故发生前的11月5日及6日上午,分别在气体分析不合格或未进行气体分析的情况下,不开具进设备作业票,违章安排民工进罐作业,属于严重违章。 3)事故同时反映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