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68-第五讲十八章 偏差與犯罪
第五講 十八章 偏差與犯罪 青少年的偏差行為 合於規範的行為 偏差行為的定義 心理學的定義 生理學的解釋 社會學的定義 偏差與犯罪行為的定義(p. 426-428) 心理學的定義:偏差者與犯罪者之人格或精神特質與常人不同,譬如前者常具有變態人格、自戀性格及低自尊的特質。強調個人人格及個性特徵(變態人格、自戀性格與低自尊)對行為之影響(p. 427-428)。 生理學的解釋:(p. 426):生物決定論,偏差者與犯罪者之生理遺傳與常人不同。 社會學解釋 (428-434):重視環境對犯罪人和犯罪行為之影響。如芝加哥學派、次文化、社學習和社會控制理論等均以犯罪人之犯罪原因為論述重點。 社會學的定義(p. 425) 1. 認為偏差者與犯罪者之也是常人,但兩者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2.偏差行為是一種與社會裡大多數人期待行為相違背,且會引起社會反應之行為。 3.而犯罪行為則是違反社會共同生活之利益和公共。 4. 偏差與犯罪行為兩者有重疊之處,也有差異之處。故意殺人既是偏差行為也是犯罪行為。 偏差行為的例子 回教國家婦女穿著短褲背心:空間因素 只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時間變遷因素 檳榔西施穿著清涼是否為偏差行為 中原普渡鋼管女郎秀 偏差行為 (p. 424) 1.許多社會學者認為偏差行為是一種統計數字(Lemert, 1951) 2.指涉偏離正常之行動,而何謂正常行為,則與定義有關。 3.正常的定義,必須依賴時間、空間和社會反應來決定。 4.偏差行為是一種與社會裡大多數人期待行為相違背,且會引起社會反應之行為。 犯罪人及犯罪行為的社會學觀點 探討犯罪人反犯罪原因 芝加哥學派 次文化 社會學習 社會控制理論 差別接觸理論:由蘇哲蘭(E. Sutherland) 所提出。 社會學解釋 (p. 429-434) 差別接觸理論 (p.429) 迷亂理論 (430-431) 標籤理論 (p. 431-433) 衝突理論 (p. 433-434) 差別接觸理論九點假設 1.犯罪行為是學習而得來的。 2.犯罪行為是經由與他人溝通互動過程中而學會的。 3.犯罪行為學習的對象主要以是與自己非常親密的小團體。 4.犯罪行為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學習技巧、動機、驅力,合理化技巧等。 5.犯罪動機與驅力的學習,主要看一個人如何定義法律。 差別接觸理論九點假設 6.人走上犯罪一途主因是給予違法較多正面訂義。 7.一個和小團體的接觸頻率、強度、優先秩序和密度有所差別。 8.學習犯罪行為和守法行為所需要的各種機制和過程是一樣的。 9.雖然很多犯罪行為是基於個種需要和價值觀所致,但是守法行為常常也有相同的需要和價值觀。 差別接觸理論的犯罪說 每個人最號產生的行為取決於: 與誰接觸 如何定義行為 是否有別種行為模式可選擇 每個人周圍的文化標準 迷亂(anomie)理論(p.430) 墨頓使用涂爾幹所創的迷亂一詞,但賦予不同意義基本上是為了解釋偏差問題,而非專門針對犯罪問題。 墨頓的迷亂指的是社會追求的目標與達成這些目標且被社會認可的手段之間不一致狀況。在這種不一致的狀況下,個人會產生偏差行為或適應方式。 規範與偏差 2006/12/13 偏差行為的出現 文化價值讓每個人都想擁有財富 獲得財富的正當機會非常不平等 大眾傳播把有錢人的生活放在大家面前 大多數的人再努力也無法用合法手段取得 犯罪者 偷竊,販毒是社會提供給他們阻力最小的路 壓力或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墨頓認為一個病態的社會結構,尤其是一味強調目標,卻不能提供給每一個成員完成此目標的有效手段的社會,如何對每個人形成緊張或壓力,最後把它們推向偏差的結果,所以迷亂理論有時被稱為壓力或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可以解釋目前台灣的偏差和犯罪行為。 偏差行為者認同族群 Lemert的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p. 432) 初級偏差:初次或偶爾從事的偏差行為。 次級偏差:當個人接受別人對他或她的偏差標籤,開始改變自我印象,認為自己是偏差者,且開始從事偏差行為時。 規範用來壓迫某些類型的人 典型的女性 女性的身體 文化與身體政治 一套文化內容/變化的速度不相同,核心的文化(如法律)變化慢,邊陲的文化(如時尚)變化快。再以文化改變的可能性來看,個人對核心文化的影響力比對邊陲文化低;法律制度的改變要經過許多人長久的努力。 傳統主流文化與社會對身體的裸露有一套複雜的規範,目前台灣的檳榔西施現象或人體彩繪與傳統女體形象之間存在衝突。 標籤理論 1.1950年代末由Becker提出 2.區分標籤者與被貼標籤者 3.犯罪與否是一種社會反應過程,當標籤者決定將規則與懲罰加諸某些行為時,就是標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