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表里不一”的阵痛 【摘 要】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一种藕断丝连的关系。电影随着其视听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努力丢掉“戏剧的拐杖”,自谋生路。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迅速增温,整个行业对“内容”呈现饥渴状态,以至于重新开拓至剧场。虽然戏剧为改编电影提供了更为浓厚的血液,但因戏剧自身的文本属性难以消解,反而成为改编电影路径上的一种制约。本文以2016年上映的由戏剧改编为电影的作品为例,从人物、视听、语意三个方面分析当下由戏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存在“表为银幕、实为舞台”的症候,进而通过当下其症候阵痛探询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戏剧;电影;文本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94-03 2015年票房与好评齐高的《夏洛特烦恼》将“开心麻花”这个品牌彻底打响的同时,也将戏剧与电影的文本转换推向了高峰,尤其是戏剧文本改编电影。 无需多言,戏剧与电影自始至终具备血源关系,以“影戏”自居的早期中国电影更与戏剧扯骨连筋,以钟惦??为主的近代影视理论家提出 “电影与戏剧离婚”的口号后,中国电影才进入“现代化”,不断开发出适用于自身的审美表现形式,与戏剧分野。 近年来,随着“IP”的兴盛,电影产业对于“内容”的渴望几近疯狂,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戏剧,2016年上映的《驴得水》与《你好,疯子!》,都脱胎于话剧,其中《驴得水》以悲喜剧交织的方式揭露了人性的善恶与多变,用“啼笑皆非”的故事痛诉坚守底线究竟有多重要,最终以1.7亿票房收官并赢来较好口碑,成为剧场作品转型电影的又一范例。而《你好,疯子!》以荒诞和玩味的方式揭示了人性本恶,给出了人生而孤独的哲学观。 《你好,疯子!》同《驴得水》相似,都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但以票房失利画上句号。尽管话剧改编电影能大大增添“内容”元素,提高影片质量,但为人诟病的是――两者完全照搬话剧模式,丧失电影感。这种戏剧改编电影“表里不一”的现状被放置进争论场域中,无论是其文本还是文本之外,都有了被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人物的“直接拿来”与群像断层 戏剧通过由文字到演绎的转变呈现于观众面前,本质上离不开戏剧演员的诠释能力。优秀的演员通过塑造舞台剧人物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使人物逐渐丰满。电影最初也是表演的艺术,演员在电影中亦起到弥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电影“去戏剧化”的深入,“虚假、过火、夸张等戏剧表演本身都批判摒弃的字眼,都与‘戏剧化’直接联系起来。一些失败案例,被拿来作为戏剧表演荼毒电影表演的铁证,一时间,‘弱化表演’‘影响替代表演’‘无表演的表演’等主张大行其道。”[1]虽然,“去戏剧化”具有特定历史时期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放在当下实乃矫枉过正,但电影确实发展成为一个注重视听本体的艺术媒介,在演员演绎上与戏剧大相径庭。细究起来,两者视听的直接差异导致戏剧演员得以与现场观众“直接对话”,而电影则是经过摄影技术的处理以及蒙太奇等艺术手段进行再创造而完成的,电影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相对间接的。因此,在对白的完成、动作的树立、表情的刻画等方面,两者产生直接出入。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由于考虑到演员对剧本的熟悉度、人物的完成度以及观众对演员的习惯性认可等诸多因素,电影往往采用舞台原班人马进行演绎,如《驴得水》中,几乎采用话剧原班人马出演电影。导演周申和刘露希望演员“从自我出发下意识地创作”,格外强调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尽管如此,其所挑选的演员也悉数为剧场出身并长期从事戏剧工作,以至于《驴得水》在整体表演上因为舞台感十足而丧失了电影逻辑。 《驴得水》中展现几个主人公几次争议之时,几近歇斯底里,而人物情绪的抒发也往往循声而起,显得“闹剧”十足。当然,这源于话剧的演绎往往建构于剧场之上,需要兼顾观众的视听感受,为了保证台下的观众“有所得”,演员通过台词的力度、表演的夸大等方式向观众输入内容。而电影则不同,镜头的巧妙运用便可将演员微妙的变化捕捉清楚,不需要过多的肢体语言诠释,高明的电影甚至是“言简意赅”的。《驴得水》名为电影却没有因势利导,直接“拿来”原有话剧的表演形式,就显得颇为“表里不一”。 《你好,疯子!》没有使用原班话剧演员,而是针对具体角色择定影视演员出演,其中,万茜通过一场一人分饰七个角色的戏展现了其表演实力。尽管如此,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台词,话剧的大段台词颇有咏叹调之感,但电影直接“拿来”容易让观众产生观影障碍。 《驴得水》同《你好,疯子!》一样,都不是众星捧月的独角戏,而是群像纵生的众生戏。为了贴合剧场观众的现场感官,戏剧往往抓住角色的主要特点进行塑造,以便观众进行快速认知,处于“群像”状态里的话剧更是如此。而当下优秀的电影为了使人物更为立体,往往会把人物多元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尽量避免片面化解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