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以义为上.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以义为上

2、荀子的以义胜利、以义制利的思想 义是人所以为天下万物之最珍贵的最本质的规定性。 人皆有好利之心,即便尧舜也不能去掉人的利欲追求。 荀子崇尚礼义但不排斥功利。 处理义利关系的关键是以义胜利,勿以利克义、见利忘义。 “先义而后利”,“以义制利”,达到义利结合。 实现儒家理想主义伦理与法家的现实主义实践的互补。 二、义利双行 志功合观 宋明理学的道学家:义利绝对对立,或以义代利,或否定求利、主张禁欲。 功利派(异端):主张平等地看待义和利的地位,提出义利双行、志功合观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功利派代表:李觏( gòu) 、陈亮、叶适、李贽、颜元等。 1、李觏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义利观 北宋的李觏( gòu)最重利,反对当时正统儒家贵义贱利、出利入义的思想。 治国要有财富,人生必需利欲。 利乃所以满足人之生活需要者。 合情合理、符合仁礼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是应该的,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矛盾。 只讲仁义而言不及利则是不得人心的。 2、陈亮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思想 南宋的陈亮反对议和,一生以振邦救国为志,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和有德无才。 强调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义体现在“生民之利”上。——马基雅维利? “但有救时之志,陈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不以义理为先,但以功业为务,注重实事实功。 爱国为最重要道德,功利为实现爱国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救弊而倡功利。 3、叶适的道义见于功利,功用才是学理之根本 叶适与朱熹、陈亮同时代。重务实,反对专讲义不讲利的态度;主张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主张通商惠工。 道义乃见于功利中,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便是道义。道德行为应在功用处求其理想准则。 反对空谈道义,认为如果完全离开功利,则所谓道义只是空话而已。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 ——《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4、李贽的“穿衣吃饭”的“人伦物理”观 李贽(zhì)反对道学家们“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提出了“穿衣吃饭”的“人伦物理”观。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人们正常的物质利益需求就是义,除此之外是没有什么义可言的。从圣人到百姓讲利谋利是无可厚非和天经地义的。 李贽的学说体现了萌生中的市民阶层摆脱天理观中人欲禁制的强烈愿望。——“离经叛道的异端” 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一种以自我意向和价值观甚至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第三节 卑利薄义 超越义利 道家既鄙视利,亦菲薄义。义与利,同为道家所摒弃。 道家崇尚自然,而义利皆属人为,同当排弃,亦可超然。 义利问题,在道家本不成问题。 一、老子的义利观 1、在求利上知足,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是指贪淫声音,“奢”是指服饰饮食,“泰”是指宫室台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对“仁义道德”的批评,主张绝圣去智。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道德圣人,是真正愚民的象征,因为他们自己欲望无穷。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 二、庄子于利害无所容心,不分别义与不义 1、利害无所容心 “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 hù ,冻结)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主》) 2、仁义“多余累赘、残生伤性” 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圣贤之所存焉?”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 pǒu )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智慧、仁义和辩言犹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附赘县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仁义”和“礼乐”却使“天下惑”。 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 标榜仁义是乱天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