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奇才”的书学遗憾.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苑奇才”的书学遗憾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多才多艺,国画、素描、油画、书法,可谓样样精通。但翻看各家评论,人们总认为徐悲鸿的书法成就为他的绘画之名所遮蔽。审视与他同时期的几位艺术大师: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齐白石等,他们并非专职的书艺从事者,恰与徐悲鸿一样身兼数职,各艺精通,但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地位及影响却未被其它成就所掩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书艺被画名所掩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重新解读徐悲鸿的书法艺术。    徐悲鸿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众多,有对联、手绢、条幅、绘画题款、信札书稿等,其风格雄强浑厚、任意潇洒。观其作品,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圆厚。”他中锋用笔,实有“锥画沙”之效果。同时,他注重书写的提按变化,在笔锋铺于纸面时,又能适时提起锋来,使线条在简静中略有变化,令整个字格外精神,立于纸上。真正达到了“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技法要求。另外,徐悲鸿在结字转折处以圆取势,气韵流畅,古朴圆厚,与北朝《石门铭》、《郑文公》及泰山经石峪刻经书体风貌一致。此外,其大字对联,用笔稳健有力,将魏碑中丰富的结构运用于书写中,奇崛中不失稳重之意,给人以端庄博大的艺术感受。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他的字,就会在其挥洒率直的用笔中领略到一丝秀涧与萧散,而这些“秀润”、“圆厚”、“博大”的艺术特点还要归因于他的师学历程。    徐悲鸿自幼家境贫困,他的童年是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度过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他擅长书法、篆刻、诗文,在当地小有名气。童年的徐悲鸿家中挂满了父亲的字画,这使他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与父亲学习书画。徐悲鸿初学赵孟兆页 ,幼年的基础使其作品流露出华滋秀润的气息。而其书法线条质朴厚实,用笔洒脱率真的艺术特点更得力于他后来的书学经历。1916年,21岁的徐悲鸿与康有为相识,康有为十分赏识徐悲鸿,认为他是艺苑奇才,便将自己珍藏的碑版供他观览,并一一进行讲解,徐悲鸿在其细心指导下遍临名碑,书艺精进,形成了他雄奇潇洒的艺术特色。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他的这些艺术特点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不会再为他的“书名为画名所掩”而打抱不平了。    徐悲鸿所处的年代正是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力求“革新”来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书法也不例外。此时,书坛对于碑、帖的融合已十分成熟,这就要求书家必须有更大的突破。而徐悲鸿作为“艺苑奇才”,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丝遗憾,从他的师学过程来看,他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对其故去的接受。从赵体到魏碑,再到赵魏结合,这种结合变化是一种被动的,受外界影响的结果。虽然在其《自述》中“南海先生雍容豁达,率直敏锐……而其奖掖后进,实具热肠,余乃执弟子礼,居门下侍从。观其所藏,如书画碑版之类。殊有佳者。务精深华妙,不尚士大夫浅率平易之作,信乎世界归来论调。”以及在《积玉桥字》题跋:“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祥加考虑,多方策划。妙造自然,忘其形迹。”都表现了他对六朝字体艺术性的推崇备至,但受幼年习赵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总带有赵味,如果这是他有意保留的话,那么他对六朝字体,对于师学康有为的全盘吸收的被动又该作何解答?    徐悲鸿的书学之路,可以窥见其美术旅程,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极为相似的道路:从小受父亲写实风格濡染,到法国学习古典学院派风格,再到回国后的写实教育,徐悲鸿始终“一意孤行”的坚守着自己骨子里本有的东西。而他对“写实主义”的衷爱,不仅表现在美术上,还体现在其书法的研习中。也许人们很难将书法这门抽象艺术与“写实主义”相联系,但徐悲鸿做到了,他将初学的赵体、成年接触的魏晋碑帖作为自己“素描”的“写实”对象,坚持不懈地练习着。故使其作品保留有浓重的赵孟兆页 、魏碑痕迹,而未真正从前人的圈子里走出来。此外,他幼年的贫困、青年磨砺、中年立于美术教育的先锋地位,这一切使他更为注重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在他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他的所有书法与绘画作品都有其对应的思想寓意,而他本人失去了艺术的纯粹性,这也必使其作品的艺术品味大打折扣,所以他的书法没有得到书坛的重视。    相比较,我们再看看于右任,于翁早年因科举考试书写工整的需要,也对赵孟兆页 下过很大的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时代风气的影响,他接触了大量墓志造像记、题刻、庙碑等魏帖,从而倾力研习六朝碑版,独辟蹊径。他大胆的从赵孟兆页 、魏碑中走出来,打破了传统藏头护尾的理法,将碑与帖完美的结合,独成一家,为千载书史增添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体。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而他的“学古人而不为古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