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震”之后的余震“未来总动员 2006年英国文化协会推出的“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一次令人瞩目的英国当代艺术集体亮相,也有人评价,可以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集体补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背景下推出“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从展览策划概念上突出显示了英国文化产业全球策略的高明,整个展览不缺乏明星和话题,“透纳奖”也成为该展耀眼的关键词之一,但许多作品是“余震”巡展的重复,不能系统呈现今天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现状。尽管如此,此次展览完全可以被再一次称为集体补课,毕竟类似的艺术现场并不常见,但更有趣的是,对参展的观众反应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对于当代艺术这件舶来品,人们从来没有如此相信它的“价值”。 2006年,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在北京和广州巡展,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一次令人瞩目的英国当代艺术集体亮相,也有人评价,可以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集体补课。泰特美术馆、透纳奖、YBCA(英国年轻艺术家,Young British Contemporary Artist的简称)、达明安?赫斯特等英国当代艺术的关键饲以前所未有的直观和被关注度,从中国当代艺术小国子的讨论进入公众的视野。当代艺术,这个并不为中国普通公众熟悉和关注的领域,在2006-2007年高歌猛进,拍卖场中上演的财富奇迹,终于让以“发展”和“资本”作为主流意识的中国公众开始投来更多好奇的目光。2007-2008年各种艺术空间、展览、艺术杂志、网站、艺术区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此起彼伏,即便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股热浪的退潮也并没有呈现出业内人士所预见的那般迅速。无论是798艺术区的彻底景区化,还是各种与创意产业,时尚场所结合的小型“艺术”空司的涌现,都好像告诉我们这样个有趣的现实短短几年,当代艺术至少不再是让人谈之侧目的另类竖子,而华丽的转身成为中国当代文化景观中的某种“常态”,公众开始对“双年展”、“三年展”、“艺术博览会”等名词耳熟能详,大家似乎真的开始关注和相信“当代艺术”这回事了…… “余震”之后 如果说2006年的《余震》是那时中国当代艺术高潮的一场开幕序曲的话,2010年,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在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下推出的“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也许不再那么容易拥有风头无两的全城热潮和话题,但毫无疑问的是,英国当代艺术的再次集体亮相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有可能触及到2006年《余震》无法比拟的广泛的中国社会群体。做个小实验,4年前不过是数页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量的展览讯息,在今天的中国Google上已经是100000以上的条目数量了。 从参展艺术家名单上来看,除了通过“余震”展大家熟悉的道格拉斯?戈登、莫娜?哈透姆、达明安?赫斯特、莎拉?卢卡斯、翠西?艾敏、马克?渥林格、吉莉安?韦英等YBCA代表人物,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策划人颇为用心地带来更早的英国实验艺术创作,包括吉尔伯特和乔治、安尼施?卡普尔、格雷森?佩里的作品,还有本来很令人期待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与斯蒂夫?麦柯奎恩(Steve McQueen),前者是不少文艺青年簇拥的观念摄影大师,而后者除了以2008年的《饥饿》一片获得盗版DVD市场小众们的青睐之外,更作为英国馆的代表参展2009年的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从参展的作品上来看,除了达明安?赫斯特《最后的晚餐》系列备受瞩目,许多作品是“余震”巡展的重复,虽然某种意义上可以欣赏到几十年来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但也很可惜并不能系统呈现今天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现状,让人一览全貌。 如何来描述这样一场文化秀气息浓厚的展览呢?显然,从展览策划概念上,虽不乏用心良苦,但也突出显示了英国文化产业全球策略的高明,整个展览绝不缺乏明星和话题;关于该收藏展的背景和价值,似乎没有比官方的新闻稿更加明确扼要的说明了,“英国文化协会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搜罗世界各地的英国艺术作品,协会的8500余件艺术藏品被公认为全球最精美的英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定期精选不同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为世界不同角落的地方添上英国艺术色彩…” 不禁要问,在中国,这样一场“奢侈”的展览究竟对公众意味着什么? 除了传奇,还是传奇 毫无疑问,当代艺术于国人之突然,使得任何的西方当代艺术展览在面对中国的情境时,都像是轻飘飘地踏在疏松的现实之上,无法着力。英国自我嘲讽的评判传统,对于全球消费与大众媒体景观的反思和戏谀,对于中国的公众而言,更像是个传奇,是一出有点夸张的文学作品,是半现实性的故事,是艺术明星的生平与事迹。当观众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