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元培与吴稚晖
蔡元培与吴稚晖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在陪都重庆的吴稚晖撰写了《四十年前之小故事》一文,表达了他对这位“托交游者过四十年”老友的深深怀念之情。这对有着四十年交情的老友,不仅情谊深厚,而且还有着十分相近的人生经历。 同是科举道上人 蔡元培与吴稚晖都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吴稚晖的生日在1865年3月25日,蔡元培则在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这一时期的人,只要家中稍有经济实力,一般都会在其幼童时便延请老师到家设塾,或被送入他人所设的学馆中接受传统教育。当然,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搏取科举功名,以光宗耀祖或改变个人及家庭的命运。 蔡元培的祖父是经营典当业的,父亲则经营钱庄。蔡家在元培父亲过世之前,家境尚属中等,在绍兴也算是有钱的“小康”之家。蔡元培虚岁6岁那年,家中便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师到家设塾授教。 从1872年虚龄6岁聘请塾师教读,到1883年17岁考取秀才,蔡元培接受私塾教育前后整整十年。此后,他不再专治举子业,但仍然沿着科举业前行。在1884-1885两年里,蔡元培先后在姚家和单家执教,同时借书自习准备进一步的科考。后又到同乡徐家陪读、校书,徐氏兄弟徐树兰、徐友兰是当时浙东有名的藏书家。蔡元培在徐家四年之久,得以遍览徐家藏书,因而学业大进。1889年,蔡元培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中为贡士,1892年,他再次进京殿试,中为进士,不久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应散馆考试,由庶吉士升为翰林院编修。至此,蔡元培攀到了科举道路的巅峰。 在科举道路上,吴稚晖没有蔡元培顺利。他出生在江苏阳湖(后并入武进)的一个小商之家,在他5岁的时候便定同族人吴一峰为师,后因这年吴稚晖的母亲邹氏亡故未就。不久,吴稚晖随外祖母来到无锡邹家,从此由外祖母抚养。吴稚晖既是吴家的惟一的孙子,同时也是邹家的惟一的外孙,他成了吴邹两家的希望。7岁那年,吴稚晖被外祖母送至邹姓先生所设的学馆学习,两年后便转到邹氏家祠的学馆学习。 13岁那年外祖母的店铺因经营亏本而关了门,很难筹出学费再让他念书。但为维持他读书,吴父与其外祖母真伤透了脑筋,每逢学馆收缴学费之时,总得需要10天、半月的时间去筹措才能勉强缴上学费。为供他读书,全家生活苦到了极点。吴稚晖在他日后所写的文章中也曾提到:“十五六岁时,处境骤窘,往往断炊。夜卧绳床,老被寒如铁,外祖母年迈不胜寒。”1882年,17岁的吴稚晖为谋生活开始自己设馆授学。在教馆之余,他仍专心致力于攻读儒家经典。他白天在学馆教书,晚上常跟一班读书朋友切磋学问。1887年,22岁的吴稚晖终于考取了秀才。 秀才只是吴稚晖攀登科举功名的第一阶梯,他必须继续努力。为此他放弃了学馆,两年后考入江苏省内最有名的江阴南菁书院学习。1891年赴江宁乡试中举,次年参加会试落榜而归。为了完成科举大业,吴稚晖于次年转入苏州紫阳书院攻读。1894年,清廷开甲午恩科会试,吴稚晖仍榜上无名。转年再参加乙未会试,再一次名落孙山,他仍未死心。但下次会试要等三年以后。此时的吴稚晖已有家室儿女,为生活计,他回到家乡,重拾教鞭,过起了漂泊不定的教读生活。 当蔡元培攀登到科举道路的巅峰,吴稚晖第三次参加会试败北之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局势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于蕞尔小国日本,这给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以强烈的震动,先进的中国人在扼腕痛心之余,纷纷重新探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设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反清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同在科举道路上的蔡元培、吴稚晖也深受这一社会形势的影响。1895年10月,蔡元培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列名奏请朝廷,切勿向日求和,割地赔款,建议“密联英、德,以御倭人”,并从此开始在阅读中国古书之外,广泛涉猎西学书籍,由一位旧式的士大夫逐渐向新型的知识分子转变。吴稚晖也列名“公车上书”,拜会康有为,上书瞿鸿?(瞿为左都御史,时刚任命为江苏学政),任职新式学堂(1897年冬任职天津北洋学堂;1898年下半年到上海南洋公学),开始偏离了科举道路。 相遇相识在上海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决定离开翰林院而委身教育。1898年10月,蔡元培携眷出京,经上海,过杭州,返抵绍兴,12月被绍兴刚创设的新式学堂――绍郡中西学堂聘为监督。从此蔡元培开始服务于新式学校。1901年9月,他受聘上海南洋公学特教班,就是在这里,吴、蔡两人相遇相识。 其实,两人在未相遇之前,便已互有印象。吴稚晖在《四十年前之小故事》中提到,他在“尚未知有江洋大盗孙汶前五六年时,却知有蔡元培者”。当年(1889年),蔡元培乡试中举所作的三篇怪八股,给吴稚晖留下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