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痛症与LBP.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骨科痛症与LBP

分型-1 根据髓核突出的部位与方向不同,可分为两大型: 椎体型 前缘型 发生机制:主要是腰背部后伸,椎间隙内压力增高,髓核向前移位并突入椎体。 正中型 发生机制:变性的髓核穿过软骨板上的小渗透孔进入椎体。 分型-2 根据髓核突出的部位与方向不同,可分为两大型: 椎管型 中央型 中央旁型 侧型 外侧型 最外侧型 临床症状 腰痛:持续性腰痛钝痛多见; 下肢放射痛,伴肢体麻木:疼痛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伴麻木感,多位一侧; 肢体冷感(5-10%):与椎管内交感神经受刺激有关; 间歇性跛行 慢性和复发性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临床体征 突出间隙的棘上韧带有压痛; 一侧椎旁肌痉挛,脊柱有侧凸; 弯腰时,扣击突出间隙的椎旁软组织时,可引出或加重坐骨神经痛(叩击症阳性); 俯卧时,沿坐骨神经切迹处,经大腿后侧和腘窝正中,至小腿后正中和/或腓骨颈处; 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 感觉、运动和腱反射改变; X-Ray检查 早期有腰椎生理前凸消失, 慢性病人可有椎间隙和椎间孔的狭窄,以及椎体骨质增生; 治疗-非手术方法 休息 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卧床加牵引; 腰围制动 促进髓核还纳 骨盆带牵引; 机械牵引; 手法推搬 治疗-非手术方法 促进髓核溶解、吸收 类固醇注射疗法 利尿剂(口服双氢克脲塞); 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解痉及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消除根部水肿 理疗和药物外敷。 消除局部反应性水肿 治疗-手术方法 (略) 腰椎椎管狭窄症 定义 先天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由于先天椎管发育不 全,以至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并 出现一系列症状者。 因后天伤病引起的椎管狭窄属于继发性椎管狭窄。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疾病。 分类 按病因分类: 先天发育性 后天获得性 先天发育性又分为: 特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软骨发育不全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后天获得性又分为: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最常见的一种,占60%) 创伤性 (较多见) 医源性 混合型 其他 临床症状 一般概况 此病男性多于女性; 先天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病大多在中年; 后天获得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病多见于老年; 腰椎管狭窄症主要症状 腰骶部疼痛、间歇性跛行; 三大临床特征:间歇性跛行、主诉多而阳性体征少以及伸腰受限。 侧隐窝型(根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椎管狭窄症相似,中年以后发病,男多于女; 症状随年龄增长、退变加剧而加重; 有较长的腰腿痛史,腿痛常较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为重 临床诊断 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三大临床特征:间歇性跛行、主诉多而阳性体征少以及伸腰受限; X线平片:椎管矢状径小,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异常肥厚,两侧小关节移向中线,椎板间隙窄;退变者有明显的骨增生。在侧位片上可测量椎管矢状径,14mm以下者示椎管狭窄,14-16mm者位相对狭窄。 CT、CTM及MR检查: 椎管造影:常在腰2、3椎间隙穿刺注药造影,可出现尖形中断、梳状中断及蜂腰状改变。现已少用。 侧隐窝狭窄症的诊断 凡具有腰痛、腿痛、间歇性跛行及伴有根性症状者,均应疑有侧隐窝狭窄症,并进一步检查; X线平片:有椎板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椎弓根上切迹矢状径变短,大多小于5mm,在3mm以下者,属侧隐窝狭窄症。 CT、CTM及MR检查: 椎管造影: 治疗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 腹肌锻炼:增加脊椎的稳定性 腰部保护:包括腰围外用,避免外伤及剧烈运动 对症处理:理疗,药物外敷 药物疗法 手术治疗 急性腰背部扭伤 急性腰背部扭伤 概述:俗称“闪腰”,临床上较多见。青壮年多,男性多于女性。病变范围包括下背部至骶髂部两个解剖区。 临床表现: 1)被迫体位 2)疼痛 3)活动受限 4)肌肉痉挛:“肌肉痉挛-疼痛”恶性循环 急性腰背部扭伤的治疗 一)腰背部制动 二)活血化淤 1)理疗 2)药物:肌松剂、止痛剂、活血药物(丹参、云南白药等) 3)针灸 4)局部按摩 5)硬膜外药物注射 三)封闭疗法 四)康复期功能锻炼 五)对症处理 腰骶部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损伤 腰(骶部)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1)致伤机制:多由突然使脊柱向前屈曲的暴力所致。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压痛 3)治疗:卧床-固定-锻炼,缓解疼痛可考虑止痛剂加用肌松剂。 棘间韧带损伤: 1)致伤机制:屈曲暴力,强度更剧烈 2)临床表现:与棘上韧带损伤基本相似,好发在腰5骶1段 3)治疗:单纯的棘间韧带损伤,同前述的非手术疗法;合并棘上韧带断裂,多需手术缝合;腰肌锻炼 慢性劳损性腰背痛 慢性劳损性腰背痛 概述:又称-慢性腰背肌劳损。从症状上和胸背和腰骶部纤维织炎完全相似,经常将其统称为:腰肌劳损。 致病机制: 1)急性腰背部扭伤后遗症 2)累积性慢性损伤 3)诱发因素:寒冷、潮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